近日,“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运至上海某医院,800公里路程被收2.8万元”的消息引发热议。

据江西的唐先生反映,今年4月,他将身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运至上海某医院,800公里路程被“民营救护车”司机收费28000元,且没有说明价格明细,也未开具发票,甚至费用都是转入个人账户。唐先生质疑这笔费用不合理,并向江西省卫健部门进行投诉。

民营救护车与我们所熟知的“120”有何区别?作为挽救生命第一道防线,救护车为何会出现“天价收费的现象”,又是否有着严格的收费标准?

文 | Paella 图 | 四象设计部

许多人选择在身体不适时选择打车,而非呼叫救护车,一方面是对呼叫流程的不熟悉,另一方面有对其价格的隐忧。

大部分人对于“救护车”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事实上,救护车并不是一种车型,而是多种医疗用途车型的统称。国内的救护车有一套特定的标准,规定了救护车的车身尺寸大小、各项性能指标,为救护车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不同给救护车配以不同的救护治疗配置。

从种类区分,救护车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A型(普通型)、B型(抢救监护型)、C型(防护监护型)和D型(特殊用途型)。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或者接触到的救护车种z类大多为前两种,即A型和B型,分别用于轻症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护送。运输传染病患的一般则是C型救护车,也称为负压监护救护车。而D型救护车普通人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可以算是一种多用途的功能车型,一般用作急救指挥车、物资运输等。

在官方给出的救护车配置清单中,每种救护车上的装备的大相径庭。最基础的A型救护车只配备基础的担架、身体检查设备、输液用品和急救箱等,而B型和C型则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心电监护、呼吸机、负压隔离等“高端装备”。

D型特殊用途救护车并不配有传统的急救装备,而是根据具体的用途配备应急指挥、检测仪器或冷链运输装备。

800公里收费2.8万 天价救护车贵在哪?

在患者拨打急救电话后,接线员会根据患者或亲属的描述初步评估病情急危程度,并根据调度系统选择最合适的车辆,执行“病急用监护、病轻抢普通”的原则,确保使用合适车辆极大提升救援效率和安全性。

除了救护车本身分为多种用途与类型之外,救护车的运营单位也大有说法。不少人将“有救护车外形、车上躺着病人”的情况下意识当作“官方急救”,但事实上,此类民营救护车与我们熟知的“120”和“999”急救系统不是一个体系。

120与999虽然都设有专线救护车服务,但无论是所属单位、调度平台还是服务内容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比如,遇到突发急症、交通事故、生命危急的情况,拨打120急救响应更快,国家平台调度有序,院前急救也较为专业。而遇上跨省长途转运、慢病回家、住院接送等,拨打999急救,可选择的服务更多也更灵活。

800公里收费2.8万 天价救护车贵在哪?

据媒体报道,唐先生孩子所搭乘的救护车,既非120,也非999,而是由诊治医生联系的一家民营综合性医院-南昌赣医医院有限公司的救护车。

经救护车司机与家属沟通,双方约定转运费2.8万元,分两次支付。医院派出两名医护人员随车护送,并携带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相关抢救设备和药品。

该通报也引发网友对于救护车收费标准的争议。有人认为800公里收费2.8万元过高,并质疑其费用明细。同时,也有人指出,医院连夜跨省转运且使用了ECMO设备,开机费已经是天价,收费高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如此,我们查询了江西南昌急救中心有关救护车收费标准包含的内容,来探寻救护车收费的大头花销到底在哪里。

除了韩国游客的增长以外,值得注意的是,来自泰国与马来西亚的游客同比增长分别高达345.16%与199.23%,显示出东南亚国家游客对中国旅游的热情激增。

这不仅有航线密度与航班数增加的因素,还因为语言、文化相近,游客消费能力提升,以及旅游目的多元化,不再只局限于购物。

800公里收费2.8万 天价救护车贵在哪?

从南昌市急救中心的收费标准来看,一般配置的救护车无论是医疗设备、出诊费、还是急救、检查费其实都比较平价,真正上不封顶的是里程费用,尤其是跨省长途转运费。转运距离越长,最终的费用也会水涨船高。以南昌紧急救援中心公开的价格计算,长途基础价格为13元/公里,远高于省内短途车费。

按照这个标准,800公里的转运整趟行程下来车的费用大概在11000元左右,与最终收费28000元存在较大的差价。

6月18日,江西省卫健委对该事件发布通报表示,经调查发现,救护车所有方南昌赣医医院存在收费不合理等问题。目前,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已责令其退回了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医疗转运服务。

救护车收费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生命与成本的博弈。对患者家属来说,每一分钱都是救命钱,自然希望费用透明合理;而对医疗公司而言,长途转运需要专业设备、医护随行、车辆维护,成本确实不低。

但问题在于,双方的信息和议价权并不对等——患者往往在紧急情况下被动接受价格,而部分民营机构则可能利用这种"刚需"抬高收费。这次事件中,监管部门及时介入,要求退还超额费用,说明市场需要更明确的规则。

理想的解决方案,不是单纯压低价格或放任市场,而是建立公开透明的收费机制,让患者知道钱花在哪里,也让医疗公司能在合理利润下提供优质服务。

毕竟,救护车的本质是救人,而不是一场谁吃亏、谁占便宜的生意。只有平衡好患者权益和企业运营,才能真正让"救命车"跑得既稳当,又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