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上丹青流韵
——叙永春秋祠
张 庆 何 平
历史明珠 熠熠生辉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古称永宁,历为川滇黔三省商贸集散地,是四川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县。在叙永县城腹心区域,镶嵌着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烈晚清宫廷式建筑风格的春秋祠。
春秋祠,又名春秋池,位于泸州市叙永县县城内的陕西街。主要供奉关圣帝君(关羽),因传说关羽喜读《春秋左氏传》,故名春秋祠。春秋祠于1900年升级扩建,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祠内建筑整体坐南向北,四合院布局,主要有乐楼、飨殿、正殿、厢房、鼓楼、回廊、戏台、天井、院坝、曲桥、假山、荷池、凉亭等。2006年,春秋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春秋祠戏台(图源:叙永县博物馆)
雕梁画栋 川南瑰宝
春秋祠生动展现了晚清炉火纯青、博大精深的木雕技艺,除建筑四周和庭院等采用清代上乘的砖石建材外,其余部分均采用更为精湛的木构体系。窗棂、门楣、斜衬、穿枋、花牙、枋额、石础等部分,不分木石,均分别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虫鱼、龙凤走兽及山乡风景等雕饰,以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手法,刻工精细、形态生动、构图巧妙。建筑主体部分的屋顶至今覆盖着原产于清代江西景德镇的绿色琉璃瓦,正殿屋脊腾跃着双龙戏珠的镂空雕刻,连同宝顶一起均由彩色琉璃组合而成。阳光照射下,整个建筑雍容典雅、金碧辉煌,彰显着古时永宁淡定、从容而高雅的文化神韵。
祠内陈列大量精美绝伦的清代木雕作品,深得晚清木雕石刻艺术精髓,被冠以“川南木雕博物馆”之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刻画匾《永宁八景》、八扇《百鸟梅花窗》,以及透雕的石刻香炉、石墩、花几等。它们代表了中国木雕石刻发展到晚清时堪称鬼斧神工、登峰造极的技艺水准。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游览春秋祠之后,对其中的木雕倍加赞誉,在《蜀游三记》一文中称誉为“川南瑰宝 木雕一绝”。
春秋祠木刻画匾“永宁八景”之一:“流沙悬练”(图源:叙永县博物馆)
档案见证 文化赓续
叙永春秋祠的最早历史记载见于清代嘉庆十七年(1812年)刊刻《直隶叙永厅志》(卷一:星野志)内所绘“(直隶叙永厅城)地图”。
清代嘉庆十七年【1812年】刊刻《直隶叙永厅志》春秋祠位置地图(叙永县档案馆馆 藏)
清代叙永直隶厅档案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厅衙门奉命清点核销光绪八年(1882年)寄存于春秋祠的破损军火器械。相关档案显示,同治到光绪初年,叙永是清政府组织“征剿”石达开太平军及滇黔边界地区民众反抗暴动的一个重要指挥中枢。
清代叙永直隶厅衙门奉命清点核销光绪八年【1882年】寄存于春秋祠破损军火器械清单(叙永县档案馆馆 藏)
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版《续修永宁县、叙永厅合志》记载:春秋祠仍在原址不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叙永的陕西、山西盐商由张集臣发起筹集巨资对春秋祠进行升级扩建,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告竣。志书同时记载,春秋祠又名“陕西会馆”,它是秦、晋盐商在叙永的重要商事会所。
1933年版《叙永县志》沿袭了1908年版《续修永宁县、叙永厅合志》对春秋祠的记载。
联大南迁 弦诵未央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国内大学始迁湖南长沙,再迁云南昆明,合并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然而,由于日本发动了太平洋及东南亚战争,昆明很快遭遇日机轰炸,西南联大更是日机轰炸的重要目标。经过综合考虑,叙永县成了新校址的所在地。以叙永县城精华建筑春秋祠为代表的多处祠堂如约按时改建为分校校舍。1941年,昆明紧张局势趋缓,西南联大于8月中旬决定撤销叙永分校。1942年3月,省立叙永中学校长何廷琦向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立下借据:“兹借到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双人木床肆拾间。”留下了一段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反哺叙永教育的佳话。
省立叙永中学借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双人床四十间借据(叙永县档案馆馆 藏)
名城发展 根脉永存
两百多年来,春秋祠内玉兰花开花落,三个世纪,永宁河畔寒来暑往涛声依旧。春秋祠作为僻处西南一隅的叙永难能可贵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存在,是当地人深深仰慕的文化圣殿。荡过悠悠岁月,春秋祠华彩依旧,广厦环伺,益增其独特神韵。它注入了一代代叙永人永续传承的文化精神和强大的商业基因,它汇聚了叙永文化商业繁盛时期的万千气象,它也将见证新时代叙永经济腾飞,成为再造千年古城辉煌的动力与图腾。
来源:四川省档案馆(源自:泸州市档案馆 叙永县档案馆)
执笔:张 庆 何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