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亲自签字,中国企业和个人再次登上乌克兰的制裁名单。这场看似针对俄罗斯的“同步制裁”,为何将矛头指向千里之外的中国?是西方剧本的又一次复刻,还是乌克兰的孤注一掷?中方的强硬回应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战略底线?
央视新闻报道称,近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发声明宣布,他已经签署了“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同步令”,将对来自中俄伊等多国的53名个人和法人实体进行制裁。
更过分的是,泽连斯基还下令,额外针对5家注册地在中国的企业,进行单独制裁。
至于理由,和之前的如出一辙,乌方表示,当前俄罗斯武器中有多达60%的外国零部件来自中国,还称这些企业与"俄罗斯影子油轮船队"及"军用稀土供应链"有关。
但这些指控至今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这种缺乏数据支撑的指控,暴露了乌克兰制裁行动的随意性,所谓“中国援俄”根本是场政治碰瓷。
而且,乌克兰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更是直接坦言,乌方对华态度已从“期待中国调停冲突”转向“认定中国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这种转变背后,显然掺杂了政治操弄的成分。
事实上,乌克兰近期对中国的针对性动作愈发密集。
本月初,乌方高调宣称逮捕两名“窃取导弹机密的中国间谍”,后又炒作“中国雇佣兵为俄作战”的谣言,甚至反复指责中国企业向俄出口军品零件。
然而,这些指控均未出示确凿证据,反而凸显其配合西方叙事、博取国际同情的意图。
乌克兰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乌方若单方面破坏对华贸易,只会加剧本国经济困境,毕竟中国仍是乌克兰最大贸易伙伴。
泽连斯基本人去年会见中国驻乌特使时,还曾表态希望“恢复战前贸易水平”,如今却自相矛盾地挥舞制裁大棒,难免令人质疑其决策的务实性。
只能说,当制裁大棒挥向中国这个关键中立调停方时,泽连斯基恐怕正在犯下俄乌冲突以来最严重的误判。
这场号称针对"军援俄罗斯"的制裁闹剧,本身就充满双标色彩。若真按此逻辑清算,美国与欧盟才是最大"战犯"——西方国家明里暗里援助乌克兰的武器装备可谓是源源不断。
相比之下,中国始终严守中立,既未向俄提供武器,又持续推动和平进程。
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先礼后兵”。
他先点明乌克兰的制裁既无国际法依据,也未经安理会授权,接着用“立即纠错”“坚决维护”八个字划出红线,要求乌方消除负面影响,表示中方会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现在收手还来得及,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要知道,中国目前仍是乌克兰最大贸易伙伴,更关键的是,乌克兰对华贸易顺差高达41.5亿美元——在国库见底的战时状态下,这笔钱够买多少辆坦克?
泽连斯基政府当然不傻,他们选择此时碰瓷中国,背后是三重算计。
首先是向美国递“投名状”。随着特朗普重启对乌军援,基辅必须证明自己值得投资。尤其当美媒爆料“特朗普计划换掉泽连斯基”后,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更需要用反华表演来刷存在感。
其次是配合西方的舆论战。从冯德莱恩访华时硬炒“中国援俄”,到北约峰会炒作“中俄轴心”,乌克兰的制裁不过是这场大戏的番外篇。
最讽刺的是第三点——转移国内矛盾。俄军近期在顿巴斯连战连捷,乌国内物价飞涨、兵源枯竭,民众不满议会削弱反腐机构权力的法案,抗议声浪迭起。这时候把中国塑造成“幕后黑手”,简直是最廉价的减压阀。
但乌克兰的这场政治豪赌的风险远超泽连斯基想象。
中国手里至少握着三张牌:经济牌上,乌克兰重建预估需要4000亿美元,而全球能同时提供资金、技术和施工力量的只有中国;
外交牌上,作为联合国五常中唯一与俄乌均保持对话的大国,中国本是和平谈判的关键斡旋方;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其调停角色连美欧都不得不重视。
至于反制牌,若中方真的冻结乌方在华资产或限制关键商品出口,恐怕第一个哭的不是俄罗斯而是基辅。
中方始终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并通过外交渠道推动和谈。王毅外长此前会见乌克兰前外长时明确表示,中国“不拱火浇油,不趁机牟利”。倘若真如乌方臆测那般“军援俄罗斯”,战场形势早已天翻地覆。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制裁正在摧毁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同情——当亚非拉国家发现“反俄=站队西方”成了政治正确,谁还愿意为乌克兰发声?
不过,从现在的种种迹象来看,乌克兰这次似乎铁了心要押注西方阵营,哪怕彻底得罪中国也在所不惜,俄方不得不做好最坏打算。
日前,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下达“死命令”:宣布自8月1日起关闭俄乌边境20个口岸,包括7个铁路枢纽和13个公路通道。
这道看似寻常的行政令,实则是俄方战略宣言:即便与西方彻底脱钩,甚至爆发直接冲突,俄罗斯也绝不妥协。边境封锁既是对乌克兰经济绞杀战的加码,也暗示莫斯科已启动“战时经济”预案。
有分析指出,俄方近期加速向东方靠拢,能源出口全面转向亚洲,军工产能与朝鲜深度捆绑,都显示出普京“破釜沉舟”的决心。
未来局势的发展已现端倪。
战场上,俄军16万大军已经攻入红军村,夏季攻势箭在弦上,决战一触即发,经济上,俄方也在做着准备,筹码显然要比乌克兰多。
而泽连斯基这场制裁闹剧的本质,是乌克兰在西方压力下的战略短视。与其耗费精力制造“中国威胁”的幻象,不如回到对话解决问题的正轨。
中方回应既是对单边霸凌的抵制,也为中乌关系留有余地。乌方若明智,就该及时止损,避免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