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羊城晚报,第一财经,健康佛山,光明网,环球网
近日,基孔肯雅热防治持续受到公众关注。7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炳亮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对近期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解答。他表示,基孔肯雅热恢复快,如果感染了建议住院进行防蚊隔离,若回家容易传给家人。
羊城晚报:得了基孔肯雅热要住院隔离吗?
林炳亮:实际上基孔肯雅热恢复快,大概5天左右基本上就能出院了,最长也不超过7天。如果感染了基孔肯雅热,建议在医疗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住院进行防蚊隔离。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通过伊蚊传播的疾病。虽然病毒不会人传人,但伊蚊叮咬患者后将病毒携带在体内,如果患者确诊后回了家,容易通过伊蚊传给家人和邻居。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这三大症状之一,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测诊断。
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病情,提供对症治疗,让患者更快康复。
羊城晚报:基孔肯雅热患者出院的标准是什么?
林炳亮:首先发热要退热,一般1-7天会自然退热了。退热的情况下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只要基孔肯雅热核酸结果为阴性,就可以出院了;二是病程超过7天,就可以出院解除防蚊隔离。
羊城晚报:基孔肯雅热会反复感染吗?
林炳亮:得过一次基孔肯雅热之后,抗体的持续性是非常久的,所以一般来讲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羊城晚报:基孔肯雅热有后遗症吗?
林炳亮:从目前广东的病例来看,都为轻症患者,基本在7天以内都会得到恢复。目前来讲是没有其他的器官的损伤,最多出现慢性的关节损伤,并非不可逆,只是时间有些长达三个月,一般很少超过一年。
羊城晚报:如何科学预防基孔肯雅热?
林炳亮:关键记住九个字: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出门尽量穿浅色衣物。伊蚊在日出后两个小时、日落前两个小时活动频繁,建议婴幼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开蚊虫活动高峰期。
广东一些地区公布了蚊媒高风险区域
7月30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本市最新蚊媒监测结果。监测显示,全市蚊媒风险等级处于中风险 。在2025年7月第4周覆盖全市120个街镇的监测中,12个街镇被评定为高风险区域,具体包括北京街道、景泰街道、光塔街道、登峰街道、大石街道、桥南街道、石楼街道、南岗街道等。
广州市蚊媒地图包括“全市总体情况”和“监测点情况”两个模块。居民可通过这个地图了解全市不同区域总体蚊媒密度水平;也可通过地图定位,精准查询其所在街镇以及周边区域蚊媒监测点的蚊媒密度情况,了解蚊媒密度变化趋势。
7月30日至31日,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23个街镇的282个社区开展蚊媒密度监测评估工作,其中178个社区处于安全范围,占比63.1%;77个社区处于低风险区域,占比27.3%;23个社区处于中风险区域,占比8.1%,另外沙溪镇港园社区、沙溪社区、康乐社区和古镇镇古二社区4个社区被评定为高风险区域。
更早之前,7月5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发布了6月下半月(16日-30日)的全市伊蚊密度监测结果,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大。在深圳全市设置的443个监测点中,不合格的有234个,占了52.82%。
一地提示佛山返回人员14天健康监测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外一些地区也发布了健康提示,如福州疾控7月29日在公众号发文称,请市民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并提醒国外流行地区以及广东佛山等高风险地区来(返)榕人员,要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最长潜伏期:基孔肯雅热12天、登革热14天),期间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居家治疗患者应做好防蚊隔离,避免成为传染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
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的通知》。
《诊疗方案》介绍,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临床表现方面,病毒潜伏期1~12天,常为3~7天。儿童病例高热多见,发热持续3~5日,除关节疼痛外,皮疹较成人更多见,可见累及面部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斑丘疹、疱疹、褶烂样皮损等。新生儿感染多在出生后3~7日内出现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喂养困难等,皮疹更广泛,可见肢端瘀斑和水肿。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脑炎、脊髓炎、心肌炎、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预防方面,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为进一步规范基孔肯雅热临床诊疗工作,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该版方案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等12个方面对基孔肯雅热的诊疗给出指导。
基孔肯雅热为什么不能自测?
核酸检测流程为何需要4-6小时?
许多人疑问:为何确诊基孔肯雅热必须依赖核酸检测?这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它是否意味着疾病具有强传染性?检测时间为何需要数小时?是否存在更便捷的替代方法?
7月29日,记者专访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主任助理严海明,逐一解答这些关键问题。
核酸检测:
诊断病原体感染的核心手段
核酸检测之所以是确诊基孔肯雅热的“金标准”,核心在于其检测对象——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每一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都拥有独特的基因组(核酸)。当人体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病毒会在体内复制,其核酸片段便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等样本中。
核酸检测的目的,就是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在样本中寻找并识别出这些特定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片段。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可确认患者感染了该病毒。这类似于诊断肺炎需要借助胸部CT或X光片,诊断心脏问题需要心电图——核酸检测就是针对特定病原体感染的一种精准诊断方法。不仅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新冠病毒感染等许多传染病的确诊,核酸检测都是核心手段之一。
核酸检测≠人传人风险:
传播途径是关键
严海明表示,需要特别澄清的是,进行核酸检测的人数增多,绝不意味着基孔肯雅热具有强大的人际直接传播能力。核酸检测本身只是一种常见的医学诊断手段,用于判断个体是否感染了病毒,它与疾病的传染性高低并无直接关联。
基孔肯雅热是否会在人际间传播,完全取决于其特定的传播途径。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媒,也就是花斑蚊叮咬传播,即使两个未感染者近距离接触一名基孔患者,只要没有携带病毒的蚊子作为媒介,病毒也无法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或日常接触并非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
公众无需因核酸检测的普遍开展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或恐慌。检测的核心目的是及时发现感染者,以便进行医疗干预和疫情监测,而非预示传播风险的急剧升高。
检测流程详解:
为何需要4-6小时?
不少市民反馈,从采样到获取核酸检测结果通常需要4到6小时。这个时间并非无故拖延,而是由严谨的实验室检测流程所决定。样本送达实验室后,需要经历几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包括样本预处理、核酸提取、核酸扩增(PCR)、结果判读与分析、报告生成。此过程需要精确的温度循环和时间控制。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操作规范和一定的时间保障,因此,4-6小时的检测时间是基于当前技术条件和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流程所需。
暂无替代检测方法
目前唯有血液核酸检测
面对核酸检测的时间需求,市民自然会询问:是否有像新冠抗原自测试剂那样更便捷的替代检测方法用于基孔肯雅热?
严海明表示,目前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市面上尚未出现获得官方批准、可用于基孔肯雅热快速筛查的抗原检测或抗体检测试剂盒。虽然在新冠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中,鼻咽拭子、口咽拭子是常见采样方式,但对于基孔肯雅热,尚无充分证据支持通过这些途径的样本进行检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抽血进行核酸检测仍是当前确诊基孔肯雅热的唯一推荐和可靠手段。
“大家切勿轻信市面虚假宣传,不要购买和使用任何声称可以快速检测基孔肯雅热的非正规试剂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无效,还可能出现错误的结果。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剧烈的关节疼痛、皮疹等。如果您或家人出现这些相关症状,切勿自行诊断或用药,应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严海明说。
专家提醒,医生会根据市民的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安排规范的血液核酸检测。只有通过专业的医疗检测和诊断,才能准确判断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热,并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