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7月3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美财长“中国若买俄油将面临500%关税”言论,中方回应:依自身利益保障能源安全,不惧施压。这一回应,将中美在经贸、能源领域的复杂博弈再度拉到台前。
今年,中国在美债问题上动作频频。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25年5月,中国再度减持9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降至7563亿美元,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减持。回溯前情,在特朗普掀起新一轮关税战后的三个月内,中国连续减持了280亿美债。
这一系列减持操作,绝非偶然。长久以来,美债被视作全球最安全资产。但今时不同往日,2025财年上半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突破1.3万亿美元,每年仅支付债务利息就超1.2万亿,这一数字甚至超过美国年度国防预算。美国政府每天依靠印钞、借新债还旧账,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在此情形下,中国对美债的减持,表明其正重新审视美债投资风险,也是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回应。
美元(资料图)
与此同时,美国盟友虽表面增持美债,但多出于利益交换或战略配合。日本增持,意在换取关税豁免;英国补仓,是为在政策上获得喘息空间。一旦美国债务违约风险加剧,这些盟友能否持续“接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刚结束,美方代表、财长贝森特就公开放话,若中国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可能面临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这一威胁力度堪称罕见,500%的关税几乎等同于禁止贸易,显然是对中国能源战略的直接干涉。
美方此举,看似是担心中国为俄罗斯“输血”,助其应对西方制裁,实则有着更深层的利益考量。美俄同为全球主要能源输出国,而中国是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之一。特朗普政府真正意图,是想将中国从俄罗斯的石油客户名单中挤出,为美国石油出口“腾位置”。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尝试通过协议,推动中国购买更多美国能源产品。但现实是,中国已连续数月未进口美国煤炭、天然气与原油,转而与俄罗斯、中东等国家深化长期能源合作。并且,中国在上海能源交易所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原油合约,逐步从能源“买方”向规则制定者转变,这无疑触动了美国的利益蛋糕。
白宫(资料图)
面对美方威胁,中方回应斩钉截铁:中国将依据自身国家利益,保障能源安全,不接受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一立场,与印度、土耳其等俄罗斯主要原油买家形成共识,意味着美国提出的次级制裁政策,正遭遇全球多国集体“软抵抗”。
中俄能源合作历经数十年沉淀,早已构建起成熟稳定的供应、运输与结算体系。当下,全球对美元信用存疑,中俄双方顺势推动本币结算,降低对西方金融体系依赖。双方通过高频对话、高效执行,确保合作不受第三方干扰。所以,美国试图借“媒体炒作+极限施压”挑拨中俄关系,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回首过往,特朗普政府多次挥舞“关税大棒”,但如今的中国,已非7年前首次应对贸易战时那般被动。如今,面对美方关税威胁,中国早早布局反制机制。比如,若美国持续极端施压,中方将重新审核美国企业稀土出口许可申请,甚至延迟关键技术产品关税优惠。同时,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设备、原材料等领域加速“内循环”,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安全体系,降低被美方“卡脖子”的风险。
石油运输(资料图)
此次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后,中方通报“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这短短10个字,清晰有力地传递出中方态度:愿意沟通对话,但坚决拒绝胁迫。对美国而言,当下急需控制通胀、稳定债市,但其政策却一边加息,一边扩债,还四处挑起贸易战,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而中国作为稳步转型的大国,正从“全球工厂”向“全球市场”进阶,从“美债接盘侠”向国际经济“规则重塑者”转变。在这场复杂的经贸博弈中,中国正凭借自身实力与智慧,坚守底线,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