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空港经济区集中开展以清除蚊虫孳生地和杀灭成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此外,蓟州区发布汛期防蚊灭蚊指引,通过消灭病毒主要传播媒介伊蚊(俗称“花斑蚊”),降低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生风险。

防蚊=防病! 一文了解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

什么是蚊媒传染病?

蚊媒传染病指的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其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是在全球广泛流行的3种常见病毒性蚊媒传染病。

1.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

2.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经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皮疹、“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可在1-2周内痊愈;部分感染者可无症状。

3.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在怀孕期间通过母亲传染给胎儿,还可通过性接触、输血和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传播。约20%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肌痛、关节痛、全身乏力、头痛等症状,病程持续2-7天缓解。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主要由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流行区域重叠,临床表现也有相似之处。但是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传染。

如何预防和治疗?核心是防蚊!

这3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高度相似,都是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伊蚊白天叮咬人,尤其活跃于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它们的幼虫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中,瓶罐、废旧轮胎、花盆等都可能成为它们的“温床”。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采取相应措施科学应对。

1.个人防护

户外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喷涂驱蚊剂,并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减少在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2.环境清理

彻底清空、倒置或妥善遮盖闲置的盆、罐、桶、缸、轮胎等容器。清理房前屋后沟渠、天台排水槽淤塞,保持水流畅通;填平洼地。家中水养植物每周至少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宠物饮水碗、接水盘等同样需勤换勤洗。妥善处理垃圾,特别是废弃的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避免其成为小型积水容器。

3.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这三种疾病的疫苗或特效药。临床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实施防蚊隔离治疗。针对基孔肯雅热,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患者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切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诱发登革热出血的风险。

总的来说,蚊媒传染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不必恐慌,关键是做好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

假期出行提示

假期外出游玩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尽量不去高风险地区旅行;若去广东等省份或东南亚等境外旅行时,务必做好防蚊措施。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若虽未外出,但被蚊子叮咬后出现以上症状,仍请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