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8月4日消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送别!许倬云先生最后的微博仍在回忆抗战,曾称人生最重要遗憾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许倬云

送别!许倬云先生最后的微博仍在回忆抗战,曾称人生最重要遗憾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据公开资料显示,许倬云,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30年9月2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1970年定居美国匹兹堡

,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校聘教授;1986年当选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

许倬云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历史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

许倬云被认为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

其学术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另有“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其作品《万古江河》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

2004年,

许倬云

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2024年获得唐奖第六届汉学奖。

此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纪实访谈节目《十三邀》第八季中,许倬云谈及身体状况,他淡然说道:“我的瘫痪是一个问题,骨头和肌肉融合了,神经没法治好,脚也不能动了。”尽管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太太的照料,仅剩两根手指尚能活动,许倬云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

他坚持写作、直播,用年轻人的方式与大众对话,传授智慧与力量,他说:“我94岁了,但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多年以来,许倬云先生始终如一践行自己的承诺,努力留给这个世界一些东西,为当下的年轻人们安顿身心。

据澎湃新闻称,7月24日,许倬云的实名微博“@许倬云说历史”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仍在讲述抗战记忆。

7月24日,他在微博忆起川军开拔前往台儿庄的几个片段,他写道:“长大后我才晓得,当年川军派出一个师直奔前线,在台儿庄全阵亡,从士兵到师长,一个不留。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当时我不过才八九岁,知道他们要去打‘国仗’,所以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

许倬云在《许倬云八十回顾》里写道,“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代替的经验。”

少时经逢丧乱,许倬云目睹了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残暴行径,这让青少年时期的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感。但随着年龄及阅历、知识的增加——尤其是他所从事的正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文化研究,他逐渐认识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局限,他意识到必须将这种强烈的感情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否则便可能造成盲目和短视:“我到五十岁才拿自己的爱国思想摆在一边,我觉得不能盲目地爱国,我发愿关怀全世界的人类跟个别人的尊严。只有人类社会全体和个别的个人,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国和族,及各种共同体,都是经常变动的,不是真实的存在。到五十岁我才理解,我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打出来的爱国思想,固然是不容怀疑的情绪,但是到五十岁以后,我理解到人间多少罪恶是以国家之名在进行。”

许倬云曾在访谈节目中被问及有何毕生遗憾,

他沉默后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并哽咽道:“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他提及抗战牺牲的军民,称“不能忘,忘不了。”

制: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