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布丁
继假冒的“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后,又来了假冒的“中科院院士”。
据澎湃新闻,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最近引发质疑。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澎湃新闻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阮少平打着“中科院院士”的旗号,多年来游走于教育界,足迹遍布多个省区,尤其爱去中小学活动。他是咋做到行骗多年没被发现的?那些邀请他去站台的相关单位,就从没去核实过他的身份?
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除“中科院院士”外,阮少平还有很多身份头衔——
名将后裔,14岁当兵,带领一个团的队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非典爆发时的军医英雄,曾任小汤山医院政委,新冠疫情期间又带队奔赴武汉,亲自指挥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并担任火神山医院政委,曾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五次,二等功十次,三等功十次……
阮少平的这些身份头衔,像小汤山医院政委、火神山医院政委等,稍稍动下手指上网检索,就能发现头衔背后另有他人。而中科院所有院士的名单,都能在中科院官网上找到,要核实不难。
另外,202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明确,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的活动。也就是说,除了内部或学术相关的活动,他们不能以“中科院院士XX”的身份走穴,哪怕是演讲交流。
但看看阮少平,这些年的行踪非常活跃,经常出席各种论坛、去中小学进行交流等。按理来说,身份头衔越多、活动越频繁,假身份越容易穿帮,可阮少平似乎从来不担心这点。
澎湃新闻记者指出,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形成一种逻辑上的自洽:行踪越活跃,出现在各种单位官方账号报道里面的频率就越高,其他对其身份存疑的人检索起来,就会“降低”对其身份的狐疑程度,继而就可以骗取更多邀请单位的信任。
这一说法有些道理。很多单位并非完全没有检索阮少平的身份,很可能泛泛查了下,看到有别的单位发布过阮少平的信息,头衔都写着中科院院士,也就信了,并没有进一步去中科院官网核实。
也有人说,阮少平有一点很鸡贼,他的身份头衔级别都很高。通常来说,单位找级别低点的人接活,一般会找人打听打听,这人身份对不对、干活靠不靠谱等。但级别很高,像中科院院士、清华经管院院长之类,反而不大会惹人怀疑。这级别的人,还能有人敢假冒?
不过,近年来“假院士”“假院长”层出不穷,只要看多了新闻,对这类人物理应有足够的警惕。有一种可能是,一些单位并非警惕性不够,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是忘记了要去官网核实,而是有意不核实。阮少平行事如此高调,头衔五花八门,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不同单位的宣传稿里,一会是“中科院院士”,一会又成某中医院院长、博导,在有的场合还称自己是水泊梁山的后人,只要多搜几篇报道,一般人很难不引起警觉。
但前面说了,一般单位请不到真院士,如果需要“院士”的头衔来为其活动增光添彩,拉高档次,假院士就有了用武之地。反正这些单位看重的是高大上的头衔,而不是“院士”具体输出了什么内容,只要他敢来,我就敢请,哪怕事后曝光是假的,也可以说自己是被蒙骗了。
阮少平能行骗十余年,很可能是利用了“被骗者”的这一心理。这次被曝光后,很多学校删掉了他出席活动的宣传稿,可倒了一个阮少平,还有其他的假院士,只要这些单位还有找名人贴金的需求,又不用承担把关不严的代价,骗子们恐怕就不会失去行骗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