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

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将领

也是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

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今天

让我们走进彭雪枫纪念馆

一起回顾烽火岁月

重温虎胆英雄的革命事迹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三件宝”见证家国大义的儒将风骨

刚到雪枫公园,远远就能望见纪念馆前彭雪枫将军的巨型雕像。将军一身戎装,从容端坐,手中紧握着他的“三件宝”之一——《拂晓报》,睿智的目光仿佛已穿透硝烟,望见革命胜利的曙光;脚下那双草鞋,更烙印着战争的艰苦与他朴实无华的本色。步入纪念馆,往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游客 李圳

展厅里陈列的《拂晓报》创刊手稿、《雪枫家书》,还有他撰写的军事著作,都让我看到一位既有卓越军事才能,又心怀家国大义的儒将。这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风范,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三件宝”见证家国大义的儒将风骨

淮北大地曾流传民谣“彭师长有三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拂晓报,1938年9月29日创刊的这份战地报纸,承载着思想火炬。展柜中,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坚持游击战争”几个字遒劲有力,陈毅、刘少奇等领导人的题词,印证着它在抗战中的分量。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三件宝”见证家国大义的儒将风骨

市雪枫公园管理处讲解员 李文

彭雪枫为拂晓报题写报名、撰写创刊词,并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和评论,及时指示报道的导向。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三件宝”见证家国大义的儒将风骨

紧随其后的是拂晓剧团。1938年五四青年节,一群少年用文艺点燃抗战激情,他们跋山涉水,以戏剧为枪,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插遍根据地。第三件宝是威震淮北的骑兵团。1941年8月1日,这支铁骑在战火中诞生,展厅照片记录下了彭师长与战斗英雄的英姿。

市雪枫公园管理处讲解员 李文

最中间那位为彭师长,他非常具有大将风范。骑兵团纵横驰骋于淮北平原,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三件宝”见证家国大义的儒将风骨

1941年9月,彭雪枫与时任中共淮宝县妇女部长的林颖(原名周玉群)结为伴侣。烽火连天中,90多封家书成为情感纽带。这些战后结集出版的《雪枫家书》,至今读来仍字字滚烫。

市雪枫公园管理处讲解员 李文

这幅照片拍摄于1944年8月15日,林颖步行十几里的山路给彭雪枫送行。那个时候,林颖已经怀有6个月左右的身孕。战地记者当即给他们拍下了这张合影,照片中两人笑容灿烂,彭雪枫嘱托妻子安心等他回来,待他凯旋时孩子就应该出生了。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是他们临别后的最后一张照片,也是他们一家三口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三件宝”见证家国大义的儒将风骨

1944年4月,日寇发动豫中战役,彭雪枫挥师西征。同年9月11日,在指挥八里庄战斗时,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胸膛,3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胜利拂晓之前。

游客 刘园园

他牺牲时年仅37岁,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全部,展厅里那封写给妻子的家书中的那句“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让我感受到革命先辈纯粹而炽热的信仰。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三件宝”见证家国大义的儒将风骨

彭雪枫纪念馆,展出彭雪枫珍贵图片400多幅,迫击炮、机枪、指挥刀、炮弹、雕塑、油画等文物100多件,全方位再现彭雪枫将军的戎马一生和文武兼备的才华。每逢清明、国庆等重要节点,这里总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瞻仰者,人们怀着崇敬之心,在史料与实物间追寻将军足迹,缅怀那段峥嵘岁月。

游客 宋岺

彭雪枫将军常说“官兵一致,军民一体”,他自己穿着补丁衣服,和战士同吃同住,这种严于律己、扎根群众的作风,正是党员干部需要传承的品质。现在的年轻干部更应该学习他务实清廉、心系百姓的精神,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记者:姜飞雪

融媒体编辑:邵严严

审核:解秀晴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