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国产歌曲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大牌歌手如周杰伦、林俊杰,也不是王力宏、邓紫棋,而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络歌手所演唱的《八方来财》与《跳楼机》。
这两首在国内平台上褒贬不一的“神曲”却在海外悄然杀出重围,借由短视频算法和文化迷因,在TikTok等平台迎来现象级爆红。这场由短视频平台主导的全球音乐口味洗牌,正让中国音乐的输出路径发生彻底改变。
文 | Paella 图 | 四象设计部
华语乐坛在听众不曾察觉时,悄然“变天”了。
倒回磁带和CD的年代,那是华语乐坛“尖子生”最多的一届,诞生了诸如周杰伦、林俊杰、陈奕迅、孙燕姿等长青歌手。直到今日,他们的经典歌曲还稳稳躺在歌单里,地位难以撼动。
而随着流媒体和短视频的兴起,音乐不仅作为其本体而存在,更是制造爆款视频必不可少的BGM助燃剂。
一首歌的爆火,除了其本身的音乐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抓人耳朵的节奏和旋律——这类歌曲通常节奏密集、情绪直给,BPM高,极具“断点记忆”特质。
2025年,两首在海外大火的中文歌曲《八方来财》和《跳楼机》就恰好吃到了短视频流量的红利,成为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
根据海外最大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的数据显示,截止7月30日,靠着《八方来财》和《大展宏图》两首爆款歌曲,歌手揽佬的月听众量高达429万,断层超越了周杰伦,跃升至华语歌手第一位。
另一首在国内音乐APP霸榜的歌曲《跳楼机》,也让歌手LBI利比在海外名声大噪,听众数量暴涨,高居第三位,排在他身后的有陈奕迅、林俊杰、王嘉尔等知名一线大牌歌手。
这两位歌手的热度迅速飙升,不是靠长年的作品积累,而是爆款歌曲的迅速拉升。截止至2025年7月底,在Spotify上播放量最高的华语歌曲是LBI利比的《跳楼机》,播放量达到7193万。
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拿沉迷“闯美”的头部K-pop团体和歌手来类比一下。同样是2025年发行的单曲,全球爆火的防弹少年团成员J-HOPE的作品《Killin'It Girl》播放量为8300万左右,而《跳楼机》为7190万。
另外,《八方来财》在该平台上的播放量也达到4900万+,与韩国人气组合TXT和SEVENTEEN近期发行的大热单曲处于相当水平。
虽然这个数字比起欧美顶流歌手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亿的播放量还有一定差距,但至少已经在海外闯出一定声量,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圈地自萌”。
此前,歌手LBI利比曾发微博展示了《跳楼机》在全球各地区的最高战绩:新加坡top1,马来top1,香港地区top1,越南top2,台湾地区top2,全球飙升top15。
《跳楼机》的爆火也为这位曾经籍籍无名的网络歌手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不仅被邀请至《天赐的声音》等音综,这首歌本身也频繁出现在大街小巷、KTV和各种晚会节目中,这些歌曲授权费带给歌手的收益是不容小觑的。
根据音乐制作发行和版权运营博主@遇见好音乐-觅听发布的估算,《跳楼机》这首单曲的营收至少有3000-4000万营收,其中最大的收益来源是1500万的流媒体收益,500万的演出授权以及重置、公播、手机智能终端授权等收入。另外由于海外的爆火,还有在YouTube、Spotify等海外发行版税约500万元。
当然这只是截止2025年4月份的收入预估,随着歌曲的持续传播,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据该博主透露,该歌手本人可以拿到一次性唱酬+20%的版税分成,这个数字在目前的音乐市场也属于较高的比例。
海外爆曲的诞生并不是偶然,而是与短视频平台的生态息息相关,从前几年莫名爆火的“雪花飘飘”到抖音快手爆火的土味舞蹈“科目三”,从国内短视频平台火到国外的爆曲属实不算少。
比起歌曲本身有多么好听,它们更像是一种形式的“文化输出”。
就拿“科目三”来说,它本是一名刚通过科目三考试的广西青年在朋友的婚礼上即兴跳的一段舞步,配上《一笑江湖》DJ版的BGM,却意外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
这一舞步迅速出圈,从国内的春晚彩排、海底捞服务员集体舞,到俄罗斯皇家芭蕾谢幕、英国芭蕾课堂等公开场合,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海外版Tiktok平台上也有无数创作者自发进行“科目三”舞蹈挑战,该BGM的使用量高达62.2万,多条百万点赞视频。
我们罗列了部分在海外版TikTok上流传度极高的中文歌曲。除了“舞蹈挑战”,它们之中有的是由于极具特色的曲风和音乐性为人所喜爱,比如古风歌曲《芒种》和中国风Rap《八方来财》。
也有一些因为流行热梗而火爆的歌曲,比如美国网红博主“甲亢哥”直播听到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开头的魔性“谐音梗”让他大受震撼。这首歌因此在国外黑人群体中传唱度极高,拍摄的许多玩梗视频都非常火爆。
在来中国旅游时,“甲亢哥”与“高质量男性”田一鸣合唱的《热爱105℃的你》在TikTok上的点赞量超过1000万,播放量超过1.1亿,属于在全球范围内爆款中的爆款。
尽管有些歌曲被许多国内乐迷吐槽“土嗨”、“没品味”,但国外的网友却觉得它们和欧美市场的歌曲风格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八方来财》虽然是美国孟菲斯说唱风格,歌词内容却是广府文化。MV中的烧香拜佛、八仙桌、易经等也带有极其丰富的中国元素特征,这种“文化混血”也是它能打动国际听众的关键。
事实上,这些“土嗨”音乐体现了强烈的个人表达与草根文化能量:它们直白、易模仿,正符合Z世代乃至Alpha世代的内容消费偏好。就像美国人也爱“Country Road”,韩国也有“江南Style”,每个文化都需有自己人能听懂的声音。
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音乐市场应当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具有包容性,有人从专业的角度欣赏阳春白雪,也自然有人喜欢下里巴人的“口水歌”,每个人心中对好的音乐定义不同,但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火爆的歌曲,必然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存在。
从几首歌的爆红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产音乐的输出,更是国产网络文化的输出,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共享,是全世界网民都能够共情的迷因。
歌曲不再只是听觉产品,而是跨文化互动的载体。
当“甲亢哥”和“高质量男性”从不曾相识的网友到不远千里相会合唱网络上爆红的中文歌,而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都不需要解释就能够理解其中的梗和奥妙,不论肤色语言,只需一个表情、一句歌词、一段舞步,就能完成沟通。
直到此时,我们的文化也完成了从“破壁”到“共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