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消费”,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这也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对于地方来说,接地气的各类体育赛事,正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所以体育赛事拉动消费,把赛事流量变成经济增量,也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力方向。这样的赛事经济,给我们个人、给地方都带来了什么?如何让一场赛事成长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引擎”?热闹背后,又有哪些冷思考呢?

清晨七点,数千名越野跑参赛者迎着晨光出发。这是今年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的收官之战。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这场赛事从六月中旬开始,每周末选取三亚周边市、县的一个标志性景区,举行一场越野跑。赛事用蜿蜒的赛道将周边景观串联在一起,选手们既能在海南独有的雨林秘境中挑战自我,又能在黎村苗寨感受当地民俗文化。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有趣的体验让不少人从赛事第一站追到了第五站,还有的举家出动。赛事带火的,不只是赛道上的比拼,还有吃住行游娱购的全链条消费。

是什么让一场赛事串起一个消费链条?或许能在赛道上找到答案——这里的参赛者,早已跳出了对赛事成绩的单一追求。有人穿着黎族织锦跑过雨林,在赛道上秀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人扛着音响边跑边唱,感受着音乐和运动的双重魅力;还有人拎着垃圾袋一路捡拾垃圾,为的是宣传环保理念。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这些参赛者选择来参加这个比赛,除了出于对运动的热爱,更因为这里有神秘的热带雨林景观,有独特的黎村风情和文化,还能和家人好友相伴旅行,参加一场赛事就像一场沉浸式的生活体验。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如何更好地利用赛事点燃消费热潮?很多地方和海南一样,结合自身资源特色,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吸引人们前来参赛打卡、畅游体验。贵州梵净山马拉松,把苗银非遗展搬到赛道旁,将竞技与非遗展示相结合。近期热度颇高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苏超”,因为精心的策划安排,让江苏省众多城市都成了文旅打卡热点。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支撑这些探索的,是国家对于赛事经济发展的清晰规划。近年来,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倡导“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促消费品牌活动,这些政策回应了人们对消费体验感的新需求,也为赛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黄海燕:“提出赛事经济理念,就是要把赛事破圈,让更多的跑者、更多的观众能够有更好的体验,助力于扩大内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赛事可以赋能很多战略,榕江县这几年旅游上升很快,跟‘村超’有很大关系。包括这次粤港澳的全运会,其实就是赛事赋能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如何发展赛事经济,各地都在探寻合适的路径。一些像海南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吸引更多人来参赛,同时旅游和消费。而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则依托自身资源,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并把赛事效应转化为消费活力。

近年来,上海依托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吸引了全球的参赛者,产生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2024年,上海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3.78亿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今年3月23日,为期三天的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落下帷幕,超22万人次涌入赛场,观赛人数再创新高,其中15.25%是远道而来的境外观众。他们中不少人把“看比赛”变成了“逛中国”,有人提前抵达,开启上海深度游,有人赛后和新结识的朋友打卡上海及周边,赛场外的行程同样精彩。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为了把“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力,上海用赛事串联起诸多消费场景,让参与者既能有新鲜的体验,又能开心花钱。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观赛之旅”先以“票根经济”破题:观众凭赛票就能在一些商户享住宿、餐饮优惠,激活“吃住行游购娱”二次消费。在极具城市特色的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也同步开启“格子旗嘉年华”,600米主题滨江长廊将赛道元素与城市景观相融。针对比赛参与者多为年轻人的特点,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消费点,如汽车展览、音乐派对、餐饮集市,并让各种赛事周边店与沪上老字号比邻而居。这场“赛车+生活”的消费盛宴,引得市民与游客接踵而至。

这些背后,藏着上海赛事经济密码:精准把握参与者需求做规划,让赛事从单一的比赛扩展为商旅文体协同发展、在多元场景中体验消费的生态。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 罗文桦:“赛事经济,服务的永远是参赛者和观赛者。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就是服务延伸必须做到哪里的一个重点。利用大数据对一些观赛或者是参赛的人群进行精准的人群画像,从年龄段到他们的偏好,比如来观赛有哪些消费需求,在需求端把握准确之后,把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联动,让商旅文体展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来支持赛事经济。”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上海依托国际顶级赛事吸引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而办过大运会、又迎来世运会的成都,则更聚焦于如何利用好赛事的遗存资源,打造消费增长点、延长消费链。

曾作为大运会篮球项目场馆的凤凰山体育公园,如今已变成了青少年感受大运文化、体验赛事魅力的研学基地,这个暑假,不少家长特意带孩子来打卡。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赛事场馆,激发消费活力,凤凰山体育公园还为市民打造了适合不同消费层级需求的健身空间。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参与篮球、羽毛球这类大众熟悉的运动,还能体验滑板、武术等新潮项目。专业的场地提升了运动体验,而租赁的价格也很合理,吸引了很多市民。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不仅能租赁场地来运动,凤凰山体育公园还有羽毛球、篮球等丰富的运动培训课程,不仅带来了培训收入,更拉动了运动装备采购及场馆周边餐饮、休闲等衍生消费。

而这不过是成都积极发展赛事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成都49个新建、改(扩)建的大运会场馆已分类开放,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为赛事经济筑牢了群众根基,也让更多人爱上运动。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曾经以休闲安逸为标签的城市,随着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脚步,正日渐展现出充满动感与活力的新面貌。

成都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毅:“我们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又正在全力冲刺筹备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综合性赛事对城市来说是极大的提升机遇,体育逐渐成了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提出了‘运动过节 观赛度假’的概念,把市民喜欢的赛事相对集中在节假日办,带动市民们在家门口以运动方式过节,也吸引外地游客到成都来以观赛方式度假。”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消费更高质量的需求,近年来,各地玩转赛事经济、拓展消费场景的实践也经历了多轮升级:在北京,首钢园滑雪大跳台在改造后推出空中咖啡、特色攀岩滑道等潮玩项目,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在江西,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火热进行,场外的特色集市,让球迷可以在观赛之余品南昌特色美食。从城市到乡村,赛事经济正以多元形态成为拉动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发展赛事经济要真正着眼于参与群体的需求,制定精准策略,让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

黄海燕:“在办赛过程中要有发展赛事经济的理念,最后服务的是赛事的几万观众或者几万参与人群,这些人群有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去有针对性地采取营销策略,研究不同消费群体的特征,创造需求引领需求。”

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赛场上的胜负,更在于它能激发一座城市的无限可能。公众参与其中,不仅能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更对一些地方拓展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内需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赛事经济,也不能盲目跟风,还是应当因地制宜,让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密码”。遵循规律、尊重市场,我们才能见证:体育,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