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又在对华问题上“变脸”了。这位以“交易艺术”自傲的美国总统,一边声称“中美接近达成协议”,一边却放话“除非中国认输,在协议上签字,否则不会花19小时飞北京”。
这种矛盾表态背后,藏着特朗普政府的两难:既想通过施压榨取更多谈判筹码,又忌惮彻底激怒中国导致局面失控。
此外,特朗普政府近期还对华打出“四板斧”,招招直指中国软肋。但是仔细拆解特朗普的“四板斧”战术,能看出其套路已现疲态。
第一招是借国会力量炒作“中国援俄”议题,并且提交了一份针对中国的草案,需要特朗普在180天内确认中国的“援俄罪名”,一旦落实就要对中国实施金融制裁,试图将中美贸易问题与地缘政治捆绑。
第二招瞄准中国无人机——美国交通部突然修改规则,想用行政手段打压占美市场90%份额的大疆等企业。美交通部长毫不掩饰地宣称:“要把制空权拿回美国手中。”然而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美国本土无人机企业短期内连军方订单都难以满足,更别提替代民用市场。
真正暴露其焦虑的是后两招。
第三招是特朗普威胁对进口半导体和药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其中药品关税或高达惊人的250%。看似无差别打击,实则精准打击中国——中国每年对美出口数百亿美元半导体,美国制药业70%的原料药依赖中国供应。这既是逼迫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的筹码,也是威逼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政治秀。
至于第四招以“购买俄油”为由威胁中印,这种基于国内法的域外制裁,彻底暴露其贸易霸凌本质。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印度转身就宣布莫迪将出席8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是印度总理七年来首次访华。
莫迪的突然转向绝非偶然。
就在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印度商品加税至50%的当天,新德里释放出访华信号,微妙的时间点选择,无疑是向白宫发出的明确信号:你越施压,我越向东看。
这种“你打关税牌,我打中国牌”的反制,揭穿了美国霸凌政策的软肋:当盟友发现白宫连印度这样的“准盟友”都随意制裁时,战略自主就成了更现实的选择。
中印虽然存在边界争端,但在金砖国家扩容、本币结算等议题上已有默契。1-6月,中印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7.3%,印度对华出口农产品同比暴涨12%,这种经济利益远比美国的空头承诺实在。
回看中美博弈主线,特朗普的反复横跳反而让中国看清了底牌。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9.3%,但东盟、俄罗斯、非洲市场分别填补了8%、5%、3%的缺口。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出口暴涨对冲了传统商品下滑。
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于产业链的深度和市场的广度,不是几项关税就能击穿的。”
未来三个月将是关键窗口期。特朗普面临三重压力:先是需要一份能吹嘘的“胜利协议”;还有国内企业因库存耗尽催促取消关税;再就是盟友体系因美国任性制裁正在加速松动。
而中国的应对策略已清晰可见——用稀土管制等“非对称反制”保持威慑,同时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与亚太国家绑定,提前布局美国农产品替代方案。
谁也没想到,在这场博弈中,印度成了意外的变量。
莫迪访华若促成中印在基建、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将直接削弱美国“印太战略”的支点。
毕竟,印度需要中国的光伏技术实现能源转型,而中国需要印度市场消化制造业产能。双方哪怕暂时搁置边界问题,仅经济互补性就足以改写区域格局。
中印两国人口总和占全球三分之一,经济增速领跑主要经济体。若双方能在天津峰会上达成实质性合作,全球产业链重构进程将大幅提速。美国智库最新报告警告:“美对印加税可能促成中印形成技术共享联盟,动摇西方在半导体等领域的主导权。”
贸易战的硝烟中,一个多极世界正加速形成。当莫迪踏上中国土地,特朗普的“四板斧”终将砍向美国自己日渐狭窄的舞台。
特朗普或许还没意识到,自己只算经济账,却漏了人心账。他的“极限施压”正在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
俄罗斯、伊朗已采用人民币结算石油,印度也用卢比购买俄煤,就连法国道达尔能源也用人民币结算了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当各国发现“不用美元也能做生意”时,美国关税大棒的威力自然会衰减。
这场较量远未结束,但趋势已现端倪。中国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正在把贸易战转化为产业链升级的契机。
而美国最大的困境在于:当制裁成为习惯,愿意配合的国家只会越来越少。就像网友调侃的那般:“特朗普以为自己在玩扑克,殊不知中国在下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