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媒报道,在近期中美贸易谈判期间,美国就石油与稀土问题向中国强硬施压 。在国际能源贸易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大棋盘上,中国与印度,面对美国在俄罗斯石油进口问题上的胁迫,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姿态。
特朗普(资料图)
在上月底的中美贸易谈判中,美方提出无理要求,妄图让中国放开稀土管制,并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特朗普此前大放厥词,宣称中国作为俄罗斯石油主要购买国,在俄乌协议未达成的情况下,应停止进口,否则将加征 100% 关税。这一赤裸裸的威胁,是美国试图在能源领域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体现。美国企图通过切断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削弱中俄关系,同时强化自身在全球能源市场的霸权地位。
然而,中国并未被美方的高压吓倒。从会谈后的双方表态中,便能明晰中国的坚定立场。谈判结束后,双方同意将关税暂缓期再次延长 90 天,这意味着中美维持此前基准关税,并将在后续 90 天内继续谈判。若中国答应了美国禁止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要求,在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政策下,必然会出现在加税名单之中。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在能源进口问题上,坚定维护自身主权与发展利益,依据自身能源需求与战略规划,独立自主地开展能源贸易,绝不屈从于外部势力的无端干涉。
在过去几年的俄乌冲突期间,印度凭借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和贸易策略,在俄罗斯石油贸易中扮演了特殊角色。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能源制裁,使得俄罗斯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渠道受阻,印度趁机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印度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入俄罗斯石油,经过国内加工包装后,转手卖给西方国家,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这一贸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困境,也让印度在能源贸易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面对美国此次的制裁威胁,印度却主动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这无异于自断一臂。印度失去了这一重要的获利渠道,不仅影响国内相关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对印度的能源供应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印度原本可以凭借自身的市场规模和需求,在能源贸易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但其轻易地向美国妥协,放弃了自身的利益诉求。
中印同为俄罗斯石油的主要海外客户,在印度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后,中国在俄罗斯石油进口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中国在进口俄罗斯能源时,拥有了更多的议价权。俄罗斯为保证石油出口的稳定,必然会更加重视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关系。中国在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谈判中,可以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市场地位,争取更优惠的价格、更稳定的供应保障以及更有利的合作条款。这不仅有助于降低中国的能源进口成本,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回顾欧盟和日本与美国在贸易和能源领域的博弈,便能清晰地看到向美国妥协的沉重代价。欧盟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最终妥协,不得不从美国进口高达 7500 亿的能源产品。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欧贸易紧张局势,但却使欧盟在能源供应上对美国产生了更强的依赖,削弱了自身在能源领域的自主性和战略规划能力。日本同样如此,为了维持与美国的关系,在贸易谈判后对美国进行了 5000 亿的投资,这对日本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朗普(资料图)
印度此次仅停止对俄罗斯的石油进口,远远无法满足美国的胃口。美国一直试图打开印度的农业和畜牧业市场,印度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印度放开农业和畜牧业市场,大量本土农业企业和农户将面临来自美国农业巨头的激烈竞争,众多民众将失去生计,这必然会引发国内社会的不稳定,莫迪政府的民众支持率也将面临严峻考验。印度若想通过简单的妥协,换取美国的全面让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这场国际能源贸易与地缘政治的博弈中,中国以坚定的立场和强大的实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展现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而印度的妥协行为,不仅使其自身利益受损,未来还可能陷入更为复杂和艰难的国际政治经济困境之中。这一事件也警示国际社会,在面对大国博弈时,各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身的主权和核心利益,审慎权衡利弊,避免因一时的妥协而丧失长远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