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近日,“周口57岁女医生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跳楼身亡”一事引发关注。8月6日,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称,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正在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理。周口市公安局方面也表示,公安机关已依法介入此事。
公开资料显示,57岁的邵医生从医30年,接生超3万名新生儿,擅长高危妊娠抢救,曾荣获“河南省优秀妇产科医师”“周口最美医生”等诸多荣誉。据家属透露,三起医疗纠纷引发的持续7个月的网暴,让邵医生“极度无助、求告无门”,最终选择“以死正名”。如何查明事实真相、确定各方责任归属,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此次悲剧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揭露了医疗领域两个沉重的话题。
医闹网络化。近年来,由医疗纠纷引发的医患冲突时有发生,其中不乏暴力伤医的极端案例。 随着相关法律不断完善,以及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线下医闹已大大减少。与此同时,网络医闹开始粉墨登场——有些人肆意散布歪曲事实的言论,制造各种侮辱性、贬损性话题,试图通过发起针对医生的网暴,来满足利益诉求、达到个人目的。
网暴规模化。作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医患关系时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多数网友并不具备专业评判的能力。因此,网友很容易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偏听偏信一面之词。更有甚者,将个人经历或情感代入其中,使个案讨论泛化为行业危机。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却是真实的。当无数人在暗处扇动网暴医生的翅膀,由此掀起的网络飓风很容易成为涉事医生无法承受之重。
此次悲剧再次暴露了一个现实:网络暴力的门槛很低,杀伤性和破坏性极大,相关部门发现和介入得越晚,越容易造成灾难性后果。
整治网络暴力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司法部门来说,应明确网暴行为认定标准以及诉讼程序等细则,为依法打击网络暴力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对于像某音这样的网络平台,应切实增强网暴治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治理机制。对于普通网友来说,需要提高法律意识与辨别能力,守住指尖上的文明,捍卫网络表达的底线。
应该看到的是,此次悲剧的导火索不仅仅是网络暴力—— 当大量不明真相的网友被裹挟进情绪的洪流,暴露出的是医患信任的深层危机。
毋庸讳言,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很多医疗服务都存在超出人力控制范围的风险。同样毋庸讳言的是,处置医患纠纷不仅十分复杂,而且相当专业,公平公正的处置程序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有必要让患者和家属及时了解诊疗方案与可能出现的后果,以此来增进共识、消除误解。对于主管部门来说,有必要完善医患纠纷的评判与处理机制,以此来畅通患者及家属的利益表达通道。让医患双方平心静气地展开对话,才能避免激化矛盾、制造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看,此次悲剧虽然是一个极端个案,但却对应着一种普遍存在的现实:由于对医患关系缺乏足够信任,有些人热衷于在网络上捕风捉影,甚至为子虚乌有的网络传言摇旗呐喊。这种局面不仅是对涉事医生的直接伤害,同时也是对医疗秩序和网络环境的深层破坏。 在严厉打击网络暴力的同时,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与医生的合法权益,是促进双方和谐对话的重要前提。消除了种种误会之后,针对网络医闹的打击也将更加精准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