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于新华社、天津广播、浙江宣传、武汉大学官方通报等】
近期,一些热门事件引发舆情爆炸,官方如何应对处置也是舆论起伏的关键,如大连工大拟开除与外国人不当交往学生事件、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等。
8月13日,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新华视评丨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网友纷纷表示点评及时,就差直接点名了。
职权内的分内事非要等上级发话
新华社刊文: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
据新华社评论文章提到,明明是职权范围内的分内事,非要等上级发话;明明是事实清楚,应及时回应的问题,偏要层层上报耗到舆论升温。一段时间以来,“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成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面对舆情时的高频用语,这种行为实质是一种“向上甩锅”。
一些干部遇到事情便习惯拿上级当挡箭牌,大念“等”字诀、“拖”字经来应对舆情,这种“向上甩锅”式回应不仅是对社会关切和公众知情权的漠视,更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当合理诉求被“已转上级”敷衍,当公众质疑被“等上级通知”拖延,问题便在层层转手中错失最佳解决时机。
“向上甩锅”的背后是“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只对自己负责”的精巧算计与明哲保身。只有上级部门关注到的才是舆情,只有引起领导重视的才叫舆情。遇事不决问上级,有了指令才做事,即使处置失当,效果不佳,责任也难归咎于执行者。
“向上甩锅”是干部缺乏担当精神、规避问责的体现。一些干部遇到舆情,首先想到的是“安全第一”,索性把球踢给上级,名义上是请示汇报,实际上是责任转嫁。这是精神上的“躺平主义”,也是岗位上的“隐形失职”。
当然,一些地方对一切“负面声音”零容忍的“舆情洁癖”,也加剧基层干部的趋利避害行为。有的地方发生舆情,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回应群众诉求,而是以“灭火”思维处理几个基层干部来“摆平”舆情,导致基层在面对复杂舆情时畏首畏尾,无所适从,只能选择将矛盾上交。
舆情应对是对基层治理和干部能力的检验,破除“唯上不唯实”现象,需要进一步为基层赋能,为基层松绑,使基层干部敢于担当,以“马上就办”的态度取代层层上报的“免责程序”。
其实就在今年上半年,重量级政府媒体“浙江宣传”多次谈到舆情应对,在《舆情应对的“早”字诀》文章中讲到,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有“放大镜”,舆情发酵的速度有时远超想象。在网络舆论场上,一则短视频可能引发全网热议,一条留言或可掀起舆论风暴,往往上一秒还是零星火苗,下一秒已成燎原之势,化解社会矛盾,靠的是“发现在早”。舆情应对亦然。当下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舆情难免“一捂就热”“一拖就炸”。在文章《谨防舆情研判“形式化”》中又讲到,在这个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网络舆情的威力不容忽视。尤其在一些热点事件中,一句话、一张图、一段视频经过不同人群的互动与转发、碰撞与交锋,就可能形成舆情风暴,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产生重大影响。“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个别地方对待网络舆情满足于“不出事即可”,因此对于网民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如果传播范围不广,很少进行深入研判分析,要么久拖不决,要么敷衍回复,“迫使”网民反复发帖“求关注”“求转发”,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还有的则是无视网络舆情的复杂成因,妄图用“一种模板应对一百种舆情”,导致研判结果偏离客观事实。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发生错位,他们错误地将领导意见作为衡量群众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只要不被领导批评,工作就算“过关”了。
武大校长曾回应“等上级安排”
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最新进展:杨某媛疑并非浸会大学博士生
评论文章发表后,新华社官微评论齐刷刷指向“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网友表示“武大的事到现在都没有公布结果,还在给领导甩锅呢”、“句句没提武大校长,句句都在说武大校长”等。
如今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还在网上发酵,大家一直在等官方的处理结果,该事件源于2023年。
2023年10月11日,武汉大学2017级经济与管理学院一位杨姓女生在网络撰文称,自己在2023年7月11日于武汉大学图书馆自习时,遭到该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一位肖姓男同学的“性骚扰”。具体表现为,肖同学当时坐在她的对面,持续隔着裤子摩擦下体等等。该文引起较大的网络关注,并引发了对于肖同学的网络攻击。
2023年10月13日,武汉大学以学生工作部的名义做出了一份处分决定。该决定称:“对涉及我校学生的网上举报,经调查核实,根据相关规定,学校研究决定,给予2022级本科生肖某某记过处分。武汉大学历来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随后肖同学本人及其家人迎来一系列变故,2024年6月,杨姓女同学将肖同学起诉至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其称肖同学的行为严重侮辱了她的人格尊严,对她的精神健康造成了侵害。
2025年7月25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一审宣判。法院认定,肖同学在图书馆内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其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且事发场景开放、双方无交流,无法证明存在性暗示或性挑逗行为,故驳回杨同学的全部诉讼请求。但武汉大学至今未撤销对肖同学的处罚。
宣判之后,杨同学在社交媒体宣布,她已经“保研成功、通过法考、将赴香港浸会大学读博”,并称以后将继续投诉肖同学,阻止其未来的发展。她的这番言行,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同时,公众开始大规模质疑武汉大学在2023年10月对于肖同学做出的处罚是否合理。
2025年7月31日晚间,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第一次正式回应,学校正在处理中。至于何时会公布处理结果的问题,这位校长则称,还要等上级的安排。
8月1日,武汉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杨某某诉肖某某案”一审判决后,引发社会关注。学校充分尊重司法判决结果,全力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真诚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监督和批评。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关注问题,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
8月8日,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有了最新进展,据天津广播消息,有媒体报道“香港浸会大学已于2025年8月6日正式将杨景媛从拟录取博士生名单中移除”,并认为“此举被视为对学术诚信与道德底线的明确表态。”稍晚,多家媒体新媒体删除稿件。天津广播记者查看香港浸会大学公开发布的信息 ,除7月28日回应外,未见校方新发布有关公告或通报。另据权威人士透露,杨某媛所通过申请的是浸会大学的研究助理,而非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