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8月11日这天,大连万达集团的名字又出现在了被执行人名单上。北京金融法院给它挂上了一个24亿余元的执行标的,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盯着手机屏幕皱起了眉——这可不是小数目。

翻查公开信息能发现,这已经不是万达第一次被执行了。目前它名下的被执行人记录已经攒到了10条,把这些数字加起来一看,累计被执行金额早就超过了76亿元。更让人心里打鼓的是,除了这些明面上的执行信息,万达还有不少股权被冻结的记录,具体涉及哪些业务、冻结比例多少,目前还没看到详细披露,但光是“股权冻结”这四个字,就足够让市场敏感起来。

王健林又迎噩耗,刚还完6000亿,又迎24亿强执,万达还能撑多久?

02

要说万达这几年,日子确实不算好过。前两年王健林带着团队喊出“还清6000亿债务”的口号时,多少人捏着一把汗看他们闯关。那会儿到处都是“万达不行了”的声音,旗下不少项目被挂牌出售,从酒店到文旅资产,能变现的几乎都摆上了货架。后来真把那6000亿还得七七八八,王健林在公开场合露面时,腰杆都直了不少,市场也跟着松了口气,觉得“万达总算缓过来了”。

可现在再看,这口气怕是又得提起来。刚从千亿债务的泥坑里爬出来没多远,24亿的强执就砸了过来,累计76亿的被执行金额更像是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本就没完全舒展的肩膀上。有人可能会说,对万达这种体量的企业来说,几十亿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别忘了,这背后是“被执行”的性质——意味着这些钱不是普通的商业欠款,而是已经到了法院强制划扣的地步,说明债主那边已经没了商量的余地,这性质可比普通债务紧张多了。

03

更关键的是,这些执行信息和股权冻结,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万达的整个资金链。银行看到企业有这么多被执行记录,续贷的时候肯定会更谨慎;合作伙伴签合同前,也得多掂量掂量对方的履约能力;就连普通消费者,看到房企被执行的消息,买它家的房子、租它家的商铺时,心里也难免打个问号。

房地产行业这两年的大环境摆在那儿,整体融资环境收紧,销售回款速度变慢,不少企业都在“节流”过日子。万达虽然业务盘子铺得大,商业地产、影视、文旅都有涉及,但房地产相关业务依然是大头。大环境不好,主业受影响是必然的。之前靠变卖资产回笼资金,相当于“拆东墙补西墙”,现在东墙拆得差不多了,西墙又开始漏风,接下来该往哪补?这恐怕是王健林和他的团队眼下最头疼的事。

王健林又迎噩耗,刚还完6000亿,又迎24亿强执,万达还能撑多久?

04

当然,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死。万达在商业地产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手里握着不少核心地段的万达广场,这些资产的现金流相对稳定,算是压箱底的底气。而且王健林在危机处理上确实有经验,前几年那么大的债务窟窿都能填上,说明团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这次的问题,恐怕不是单靠“卖资产”就能轻易解决的。累计76亿的被执行金额,加上股权冻结可能带来的融资受限,背后折射的或许是更深层次的经营问题。是项目盈利不及预期?还是资金调度出现了断层?这些目前都还没有答案。市场能看到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负面消息,和随之而来的信心动摇。

05

说起来,万达的起落其实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缩影。从高歌猛进的扩张,到急刹车式的去杠杆,再到如今在债务泥潭里艰难跋涉,每一步都踩在行业的转折点上。只是对万达来说,它的体量和影响力太大了,每一次“噩耗”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员工担心饭碗,业主担心交房,投资者担心回报。

现在问“万达还能撑多久”,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或许它能像前几次一样,找到新的资金活水,把这关熬过去;或许这些累积的债务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压垮曾经的商业帝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接下来的每一步,万达都得走得比之前更小心。毕竟,市场不会永远给你“从头再来”的机会。

王健林又迎噩耗,刚还完6000亿,又迎24亿强执,万达还能撑多久?

看着这76亿的数字,再想想那句“还清6000亿”的宣言,突然觉得挺讽刺的。有时候,企业的危机从来不是一次性的巨浪,而是一波接一波的潮水,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波会不会漫过最后的防线。万达现在面对的,可能就是这样一波需要全力抵挡的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