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警察学院
山东警察学院公安思政实践教学团队成立于2020年3月,现有团队成员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8人。团队负责人姚志峰,现任山东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系全国公安院校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成员先后获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研究专家等荣誉称号。公安思政实践教学团队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公安院校特色,深耕思政教育领域,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思政教育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齐鲁师范学院
路小铎,齐鲁师范学院现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山东省作物营养强化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玉米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研究。主要业绩有:(1)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山东省良种工程等项目10余向,累计经费1604万元;(2)率先构建国际领先、近饱和的玉米EMS突变体库,向2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6万份突变体,促进了我国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3)创制了矮化、高蛋白、高淀粉、高叶酸等重要农艺性状种植20个,克隆基因2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美国专利证书1项、国际PCT1项,转化4项,转化总额3240余万元;(4)建立精准分子设计育种改良技术体系,培育了高蛋白玉米“卓越1号”(蛋白含量13.8%)、改良了国审玉米品种“天泰366”、“天泰716”,累计推广215万亩,综合经济效益3.1亿元;(5)在Molecular Plant、Nature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1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灵魂。这支甘于奉献、团结友爱的教师团队,兢兢业业、身体力行,耕耘在社会工作的教育一线。
团队是首批“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现有成员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12人。团队成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五四青年奖章1人,齐鲁和谐使者5人次,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所有教师均具有行业经验。团队在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杨克教授的带领下,用青春与才智践行着最动人的奉献诗篇。
山东女子学院
“尊重生命 关爱长者 服务社会”这是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教师团队(共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10人)的价值追求。这支以中青年为主、学科交叉融合的队伍,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研驱动、学科支撑,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成果斐然。
团队负责人尹世久教授,二十七年深耕教学科研一线,入选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荣获全国先进社科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齐鲁和谐使者等多项荣誉。
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常年坚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养老服务管理产业事业。团队先后获批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累计600余万元,发表学术专著、教材15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级以上高水平科研奖项十余项。培养了近3000名高素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学生获得“齐鲁最美孝心团队”,获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80余项。这支团队正以智慧与奉献,培养养老英才,破解老龄难题,深情守护最美“夕阳红”。
临沂大学
李振,临沂大学医学院教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负责人,山东省教学名师,临沂市优秀共产党员,临沂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教三十年来,李振始终践行“将沂蒙精神融入育人,把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红医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誓言,以三尺讲台为阵地,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信仰、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新时代人才。当万千学子带着“沂蒙精神”的烙印奔赴健康中国建设一线,在服务人民中绽放青春光芒时,那讲台上不灭的灯火,也照亮了这位“四有好老师”的初心。
潍坊学院
潍坊学院新时代“潍美育人”先锋队,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一方面,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为指导的高校美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地性转化,重塑美术育人资源,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美育教学与实践中,实现了地方高校“大思政”“大美育”协同发展,形成了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美育格局。
团队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作为依托,发起成立“黄河流域高校金石书画研究与创新发展联盟”,并承担首批“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在2018年至2024年间,美育累计覆盖校内6万余名师生,经验推广至9省14所院校,获省教育厅及高校同行的高度认可。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先进半导体材料与绿色低碳技术教师团队,紧密对接国家“双碳”战略及区域发展需求,深耕光电半导体材料与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在光电半导体材料、有机功能颜料等方向形成鲜明特色与优势,产教融合成效卓著,有力支撑鲁北区域化工与材料领域经济社会发展。
团队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吕东军教授领衔。27名成员中,汇聚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6名,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5名。
吕东军躬耕科教一线近30年,现任学校二级教授、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获中国染料百年科技贡献奖等荣誉近10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10余项。
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1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5项,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及“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所在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全国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产教融合经验入选全国“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获《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枣庄学院
李媛媛,女,汉族,1989年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她以赤诚之心践行教育初心,用创新之智书写育人华章,在党务、教学、科研领域绽放巾帼风采。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她探索“育新人+育良种”党建模式,构建“1257”支部建设体系,将支部打造成为引领科研创新、培育时代新人的战斗堡垒,带领支部斩获省市级荣誉,个人获评“枣庄市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三尺讲台上,她以匠心雕琢课堂,学生评教连年优秀,三获校级教学质量奖,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历经10个月打磨斩获山东省青教赛一等奖。科研战线上,她不断探索前沿,主持课题8项,发表论文8篇,科研经费突破150万元,实现教学科研双轮驱动。更以科研反哺教书育人,首位指导学生完成国创项目2项、学科竞赛获奖20余项。她既做学术引路人,更当青春领航员,用真情与智慧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作为学业导师指导25名学生,有21人考取研究生。从党建领航到育人创新,从教学深耕到科研突破,李媛媛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担当,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多维风采,彰显了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使命荣光。
山东航空学院
航空交通运输教师团队由28人组成,汇聚11位教授、12位副教授,以交通运输工程与航空宇航科学为核心,融合多学科力量,在渤海之滨盐碱地上深耕十九载,铸就“滨州机长”教育品牌,成为山东高等教育标杆。
党建引领下,依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红色堡垒,实现专业建设从0到1突破:首创全国地方高校首个飞行技术专业(全国前五),填补山东空白;获评山东省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涌现省级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典型;出版32部教材,含2部省级一流教材,获批3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科研攻坚中,构建8大民航资质平台,成为全国第四、山东首家民航行业资质完备的本科高校,累计服务行业超1.5万人次。建成2个省重点实验室及6个省部级平台,承担130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经费近5000万元,多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转化创效过亿。
育人实践上,首创“高校+行业”产教融合模式,与42家航司、43所航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培养5000余名民航人才。飞行技术专业出飞率92%,英语四级通过率100%;交通运输学科获批全省首个航空类硕士点,合作成果入选全国“校企合作双百计划”,持续为航空强国输送蓝天栋梁。
菏泽学院
鲁西南黄河流域特色资源科技服务教师团队,以德立身、潜心教书育人,深化教学改革,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的应用人型才。团队秉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理念,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团队成员获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泰山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30余次。
团队由22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正高级工程师)13人、博士14人。立足鲁西南黄河流域,聚焦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深耕药食同源产业、生态修复等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有组织科研,获批15个省级科研平台,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获批资金5000万;履行服务地方使命,牵头成立“黄河流域高效生态特色植物资源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破解企业生产技术瓶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横向课题到账经费3000万元,开展产业服务与社会培训50000余人次。团队以科技赋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团队的使命担当。
本文编辑:小机灵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