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刷到过关于「消费型快乐」的讨论: “消费型快乐,正在摧毁孩子”“消费型快乐越多,孩子越难带”……
啥意思?现在孩子的快乐都是通过“消费”买来的,比如旅游、去商场购物……孩子物欲变高,不容易满足,一旦不消费就无聊崩溃。和「童年富裕症」类似,物质生活充裕却导致了情感空虚等问题,所以有人开始倡导培养孩子的创造型快乐。
一时间,许多父母陷入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无形中拉高了孩子的消费欲望?
我让孩子的快乐变得太“贵”了吗?
是否更应该培养他们“创造型快乐”?
消费型快乐被说成了“洪水猛兽”,这到底是现代人的育儿真相,还是在传播新的焦虑。我们邀请了几个不同职业的家长来谈谈,看看他们是怎么认为的。
@王汇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孩子年龄:10岁、12岁
消费 ≠ 消费型快乐
关键在是否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为什么现在突然开始“警醒”消费型快乐?其实大部分观点有点以偏概全,才让家长们联想到自己。
第一,“消费”不等同于“消费型快乐”,现在很多人说的实际上是生活中的吃喝玩乐(比如去商场吃个饭),这些只是孩子们在现代社会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标配,不是以“快乐”为目的和驱动的。
第二,消费型快乐不一定就等于“消遣”。比如刷短视频是临时和短暂的消遣,多是由外在刺激引发的本能反应(如开心地大笑),而消费型快乐的形式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对我们家来说,我认为消费型快乐是通过消费给孩子带来发自内心的幸福。
今年暑假我带两个孩子去北京旅游。我儿子是个“地铁迷”,去北京就是为了坐地铁,他提前规划好路线,把所有的线都坐了一遍;我女儿则对建筑感兴趣,所以我们去了颐和园这些景点。
像这样基于孩子们自己兴趣的旅行,每年我们家都有一次,由两个孩子轮着策划,我只负责陪他们去。
在物质方面,当孩子们提出明确的需求,比如要一个魔方、一个文具,我会带他们去指定的地方买,但不会逛商场时无目的购物。
我不赞同的消费型快乐,是快乐完全靠物质堆积。
以往我们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发现很多青少年来访者家境都不错,在他们0-7岁时,因为父母工作忙就被长辈或者阿姨带大,从小不缺物质上的满足。但当他们进入青春期,需要自己建立关系时,周围同龄人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别人“并不需要他们的物质给予”,就容易出现问题。
能让孩子真正感到幸福和有所收获的,是「消费+陪伴」,是家长对孩子的耐心和支持。
比如我儿子小时候我就发现他很喜欢地铁,每周我会拿一天陪他体验,不仅是“坐”,每一站他都要下去看看,要花不少时间。现在他12岁,已经很明确地知道哪所大学有他想读的相关专业,对人生有自己清晰的规划。
不管是买一个魔方,还是带孩子去旅游,用可以接受的最低消费给孩子们增加一种人生体验,给他们尝试并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
@蒋苏丰
大学老师 孩子年龄:11岁
有收获和无意义的旅游都有
但有效引导就不会变成无效消费
在对消费型快乐的争论中,关于旅游的很多,比如“带孩子旅游是自我感动吗?”“带孩子旅游到底有没有意义?”,甚至出现一种说法:
“对孩子来说,在小区挖沙和在海边挖沙是一样的体验。”
以我带孩子去了十来个国家旅游的经历来说,我有不同看法。
很多人小时候受条件限制只能在课本上学到东西,现在有条件了就想带孩子亲自去感受和了解。只要有效引导孩子去丰富经历,就算快乐是“买来”的,但孩子的见识增长、勇气提升却是无形的。
比如我女儿6岁时我带她去三亚,她第一次见到大海,虽然只去了三天,但回家后我发现她表达欲望大爆发,不停地说“沙滩上有好多好多贝壳,大海好蓝好大”。
后来我又带她去了广东南沙一个海边,那里有一片甘蔗园,我给她介绍“甘蔗一般都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咱们国家战国时候就知道榨甘蔗汁喝,现在也是制糖的重要原料”——这些知识,她现在都还记得。
真正无意义的消费型旅游,是那种“把孩子带到一个地方,大人只躺在酒店,手机丢给孩子自己玩”的形式。对孩子来说,这种情况和他们在小区里游泳池玩没有区别。
@糯米
会计师 孩子年龄:6岁
消费型快乐本身没有对错
产生什么影响完全看家长怎么教
说实话,最近我刷到对消费型快乐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说什么不能一味满足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等等。我很焦虑,因为我就是那种“爱给孩子花钱”的典型家长。
去游乐园充钱、买很多玩具和绘本、在院子里“重金”打造独角兽游泳池滑滑梯……
但最近我冷静地想了想女儿这几年的变化,发现:消费型快乐本身没有对错,它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坏处,完全看家长怎么教。
首先,女儿的玩具虽然多,但自从我把一楼不常用的客厅给她隔出来收纳,她逐渐学会了自己分类,甚至地上铺的榻榻米都不允许大人穿着拖鞋踩进去。不会因为我给她买得多就不珍惜。
其次,因为我爱看书,所以在她小时候就给她买了很多绘本,她看多了也知道从内容和排版来分辨好坏。另外,我陪她一起读时,她并不知道绘本多少钱、是不是进口的,但是她会突然冷不丁地冒出来一句:妈妈,你真好啊!
有时候我忙,她爷爷奶奶会带她去电玩城花钱套圈、砸金蛋。我不会完全禁止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娱乐,偶尔花钱玩个新鲜、体验一下不同方式的童年快乐,才不会因为好奇和匮乏而沦陷进去
@小鱼
设计师 孩子年龄:7岁
消费只是锦上添花
高质量陪伴才是本质
大部分普通家庭的生活,都不可能只靠消费带来快乐,消费只是锦上添花。不是消费型快乐不好,是这个快乐不能只有消费。
对我来说,花多少钱不是重点,我在乎的是——孩子有没有感受到爱。
我家娃自从上一年级后,为了每周都有两天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我直接换了一份双休的工作。多数是和几个家庭一起去周边的度假酒店,黑龙滩、花水湾这些地方不知道去了多少次。
他每周都期待着周末和爸爸妈妈去耍,不管是前一晚一起整理行李,还是在去酒店的车上,他几乎都是笑嘻嘻的。
我花钱换个环境让孩子开心,又增加了亲子相处的时光,我不认为这会把孩子“养废”。
只有消费的快乐,是孩子想要啥买啥,什么都用钱解决,一个愿望轻易满足就会马上产生新的愿望,到最后就会对所有事情失去兴趣。
我儿子喜欢玩具车,我和他一起研究,前前后后买了差不多400辆。让孩子专注在一个真正喜欢的兴趣上面,给他适当的投资,他并不会看见什么就想要什么。
现在所谓的“创造型快乐”,也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让孩子学一首曲子,要买好的乐器、找名师来上课;拼乐高、做手工,还要去对比、筛选、购买无害的材料。
平常不去度假的时候,我也会带他去楼下打打乒乓球,不花钱他一样开开心心的。所以孩子的快乐跟消费多少无关,跟父母的陪伴是不是高质量更相关。
@黄薇拉Vera
全职妈妈 孩子年龄:9岁
穷养、富养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
家长的三观才真正影响孩子一生
现在大多数家长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主要还是因为收入水平可以,不想过多亏待孩子。从出发点来看,并不是一件负面的事。
我认为消费型快乐是孩子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快乐,所以他第一个iPad是我主动给他买的,也会主动带他去旅游。
如果他想要新的电子产品,我会告诉他:旧的还可以用,不需要买新的;他也提出过想去某个国家玩,我认为目前他的年龄还不需要出国,就跟他说等他长大了带妈妈去。
消费型快乐也许会带来副作用,比如攀比等问题。所以家长要时刻注意培养孩子分辨的能力,比如我会通过绘本给他读相关故事,不求他立刻能明白,但日复一日地灌输总会有潜移默化的成效。
消费型快乐用对了,就是助力,是给孩子多一种快乐。我们家孩子因为经常旅游,会记得很清楚去了哪些地方,景点的特色,以及一些简单的文化背景,甚至对自然界产生了兴趣,开始喜欢天文。
消费型快乐是一种短暂、被动且高度依赖外界刺激的即时愉悦;创造型快乐则是通过创造、探索和努力获得的深层满足感。
但这两种快乐并非互相排斥,也无高低之分。而在于,是否适度、是否平衡、是否符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和价值观。
任何极端化的育儿理念都值得警惕!当我们从“消费型快乐”的极端,走向“创造型快乐”的另一个极端时,是否会促成新的消费?比如:“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兴趣班。
在网上输入关键词“毁掉孩子”,成千上万的相关词条,有没有一种躲得过今天躲不过明天的感觉?
为人父母不需要事事完美,也不必苦于追求所谓的“正确”养育 。适当的消费型快乐不会毁掉孩子,但父母无休止的过度焦虑和不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