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空天军持续一周的猛烈轰炸下,连接赫尔松市与科拉贝尔岛的战略要道——科拉贝尔大桥,依然倔强地矗立在第聂伯河上。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将俄罗斯空天军精确打击能力的严重缺陷暴露无遗,其技术水平被质疑远远落后于现代战争的标准,甚至被戏谑为“停留在二战水平”。
根据赫尔松地区军事管理局局长证实,过去一段时间,俄军对该桥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空袭,仅周三一天就投下了7枚制导航空炸弹。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也清晰记录了俄军战机多次尝试摧毁该桥的行动。 然而,轰炸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科拉贝尔大桥受损,但仍可通行。” 轰炸造成的仅仅是交通困难,影响了食品、药品等必需品的运输,远未达到摧毁目标的效果。乌方甚至表示“目前没有修复计划”,侧面印证了大桥结构主体依然稳固。
与大桥的“顽强”形成残酷对比的是当地平民的苦难。普罗库丁指出,科拉贝尔已成为赫尔松“最危险的社区之一”,持续的炮击、无人机攻击迫使超过1000名居民,包括56名儿童和110名行动不便者紧急撤离。俄军的“精确打击”未能摧毁桥梁,却实实在在地将恐惧和伤害施加于平民。
科拉贝尔大桥的“奇迹生还”并非孤例,它尖锐地指向俄罗斯空天军更深层次的问题:
尽管宣称使用了“制导航空炸弹”,但其在实战中的实际命中精度和毁伤效果显然无法达到摧毁坚固桥梁这类关键基础设施的要求。这反映了其制导系统、弹药可靠性或作战体系整合存在严重短板。
持续一周的轰炸未能达成目标,表明俄军对打击效果的实时评估能力低下,无法根据轰炸结果及时调整战术或弹药选择,导致资源浪费和行动无效。
在现代高强度对抗环境下,俄空天军穿透乌军防空体系、有效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其行动屡屡受挫,显示其在电子战、防空压制等关键领域存在系统性弱点。
此次轰炸行动据信与俄方可能的渡河作战意图相关。孤立科拉贝尔岛可能是为未来在第聂伯河右岸(赫尔松市方向)发动两栖攻击创造条件。
然而:乌克兰南方国防军发言人对俄军渡河企图嗤之以鼻,指出复杂的水道和岛屿地形将使任何渡河部队成为“活靶子”,乌军有足够预警和打击能力应对。
俄军连近在咫尺、固定不动的大桥都无法有效摧毁,其宣称的渡河作战能力自然受到严重质疑。缺乏制空权和精确火力支援的渡河部队,在现代战场环境下生存概率极低。
当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已进入隐身战机、高超音速武器、网络电磁一体化的时代,俄罗斯空天军却在乌克兰战场上反复上演着出动大量战机、投掷大量弹药却难以摧毁一个明确固定目标的“尴尬剧”。科拉贝尔大桥的屹立不倒,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俄空天军在精确打击技术、作战理念和体系化作战能力上与时代要求的巨大鸿沟。
赫尔松科拉贝尔大桥的“传奇”,远非俄方宣传的“压制”或“袭扰”成功案例,而是一场暴露俄空天军核心能力短板的公开处刑。它残酷地证明,缺乏精确、高效、可靠的空中打击力量,再宏大的战略意图也终将沦为纸上谈兵。俄罗斯空天军若不能正视并解决其技术落后和体系缺陷的问题,类似的尴尬场面,恐怕仍将在乌克兰的天空下反复上演。这场围绕一座桥的攻防,已然成为衡量现代空中力量技术代差的一个苦涩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