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四川遂宁大英县一位苟姓市民在问政四川投诉称,由于“现名谐音歧义,影响工作生活”,她希望将苟姓改为敬姓,但是未能成功。
问政四川网页截图
8月20日,大英县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办公室回复该网友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经核查,您的父亲、祖父姓氏均为‘苟’,母亲、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姓氏均非‘敬’,因此不属于“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之情形。您仅因认为现有姓名存在谐音歧义提出变更申请,该理由不属于上述条款中‘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您目前的情况不符合自然人姓氏选取的相关法律规定,故无法为您办理姓名变更。”
该网友对上述回复并不满意,并再次诉称,其申请改为敬姓,不仅是谐音歧义,而是祖上本就姓敬,因历史原因改姓。其太祖父已改为敬姓,其只是申请恢复祖姓,改姓理由之一是谐音歧义。其认为申请改回祖姓敬,符合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正当理由。
根据公开报道,2008年,荥阳一村里的苟姓村民找出了族谱,证明了苟姓祖上为“敬”,村民决定集体改姓,在公安机关审批之后,最终村民们成功将苟姓修改为敬姓。河南登封市上百名苟姓村民借鉴他们的做法,也进行了集体改姓。
8月22日,极目新闻记者致电大英县公安局,工作人员介绍,关于该市民申请改姓的相关情况已向当事人作出了详细解释,由于该市民直系长辈均无“敬”姓,无法定改姓理由,仅是谐音歧义不属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反馈称其太爷爷和姑婆(爷爷的姐妹)已姓敬,由于其太爷爷已离世,加上当事人爷爷一家曾在多年前迁过户口,公安机关深入查询了各种档案,但现有档案均无法找到当事人太爷爷和“姑婆”之间的亲属关系,目前已向当事人告知,其只要能通过公证、证明、亲缘鉴定等任一方式证明其直系长辈血亲中有“敬”姓,即可作为改姓依据。
北京策略(南京)律师事务所朱雪律师指出,上述行政机关的回复,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当前的自然人姓氏取得制度和选择权利,遵循着随父姓或母姓的原则,也可以选择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本案中,当事人如果不想随父姓,可以选择母姓或者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由于当前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敬”姓属于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行政机关不准予改“敬”姓符合法律规定。
“苟”姓谐音歧义,是否属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正当理由”?朱雪律师认为,“苟”姓由来已久,当前国内也有很多姓“苟”的人,以此为由改姓,确实很难认定为“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正当理由”。
新闻延伸
因姓氏冷门
生出尬事不少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我们应积极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其中的难题之一即是生僻字。顾名思义就是那些生活中不常见或者人们不熟悉的字。尽管如此,它们却是各类热搜中的常客。据统计,全国约6000万人名中含有生僻字,媒体也曾多次报道“名字中有生僻字,影响保研”“因姓氏生僻,银行存折被冻结”等尬事。
生僻字“罕用”,却并非“不用”,甚至有无可取代的“大用”,在数字时代呈现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价值。一方面,社会数字化程度加深,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以汉字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生僻字数字化不充分,导致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人群在求学、就医、出行等各个公共领域频遇不便;另一方面,作为汉字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僻字同样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并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和关注。
可以说,无论是保障公民的正常权益,还是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生僻字的数字化都无法忽视。
1.7万余个生僻字
有望打出来
汉字是表意文字,与拉丁文不同,汉字本身与键盘没有任何对应关系,如果我们想要在电脑上打出某个字,就需要赋予每个汉字独特的编码,并对字、形和编码三者建立对照表。如果某个汉字有形无码,或者编码不被某个系统支持,就会出现打不出来的情况。
同时,汉字数量庞大,数字化改造难度高、周期长,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从统一标准的制定,到对汉字的考证和赋码、字体字形设计,再到输入法及操作系统等软硬件厂商适配,打通“汉字数字化”的整个链路,那些无法输入显示的生僻字才能获得“数字通行证”,真正在数字世界“活”过来。
2022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标准(GB 18030-2022),与上一版标准相比,新国标增加录入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不仅收录了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汉字,还可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的用字,能够满足各类使用需求。
新国标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从当日起,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产品与系统都必须支持标准内87887个汉字。
这也就是说,曾经许多输入法里没有的生僻字可以正常打出来了。更重要的是,那些姓名里包含生僻字的人,终于可以“实名制”了。
姓氏知识
“姓”与“氏”
2019年,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在福州举行,两百余名专家代表与会,推动中华姓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4万个姓氏,在用姓氏共计6000多个。
“姓”与“氏”最早是两回事,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上古八姓都带女字旁: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氏”则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姓贵而氏贱。父系氏族时期,姓氏地位反了过来。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无氏。
姓氏由来
以姓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唐、宋、黄、江、徐、胡、许等。
以邑为氏: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
乡亭之氏: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居地为姓: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
职业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赐姓改姓:如唐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明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单姓和复姓
单姓:只用一个字的姓。如:王、李、张、刘、陈、杨、黄、赵、钱、智、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等。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复姓: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
冷门姓
死、尿、操、毒、宰父、是、胖、别、粘、羊舌、母、仇、黑、苟、牛、吴、老、贾、提、宫,被网友评为最难起名姓氏。
十二生肖作为姓氏依然存在,但已经很罕见,很多人改姓,猴改为候或侯,狗改苟,蛇改畲。
姓氏分布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资料显示,在姓氏中,按人口集中程度分为四种,即:大姓姓氏、常见姓氏、罕见姓氏和稀有姓氏。其中,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姓氏有2400种,占总人口的97.93%;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3种,占总人口的56.61%。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从整体分布看,常见姓氏分布广泛,在全国均有分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
●王、李、张等22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陈、黄、吴等20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东
●刘、孙、高等12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
●周、唐、彭等11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南
●徐、朱、丁等9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
●潘、陆、韦等5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西
●杨、何、罗等5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
●程、汪、方等4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安徽
●邹、熊、万3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西
●胡、余2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北
●武、段、马3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分别是山西、云南和甘肃
金羊网综合极目新闻、重庆晨报
编辑:潘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