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9月3日大陆要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按既有信息,邀请了部分台籍抗战老兵与家属观礼,定位就是纪念与致敬。这本来是两岸都能握手的共同记忆。台“陆委会”却在8月中旬扔下禁令,口径非常硬:公务员、前“国安”系统人员、退役军官,凡涉参加或协办大陆9·3相关活动,轻则罚款20万新台币,重则停发甚至追缴退休金;民间团体、法人、政党,只要被认定“配合宣传、合作”,也要面临裁罚,法人资格可能被吊销,政党还会被限制竞选经费。
法理线是这回台“陆委会”最薄弱的地方。退休待遇是既得法定权益,任何停发或追缴都要满足三重标准:清晰的法源、正当的目的、合比例的手段。把“参加历史纪念”活动与“国家安全的重大、即时风险”划等号,证据链在哪里?把“观礼与口述史”认定为“配合宣传”,构成何种法定要件?再退一步说,就算你认定“公务员与特定敏感人群”受“公务纪律”约束,能否跨越“行为—危害”的直接关联、把“事前威吓”变成普遍适用?这些问题不答清楚,注定会在后续的司法审查与人权评价里碰壁。公共权力不能当棍子,更不能当钱包里的棍子。
政治线解释了为什么这一纸禁令偏偏选在这个节点推出。赖清德上任后一路“独路狂飙”,刻意淡化《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战后安排的承继意义。你要问动机,很现实:海空常态化对峙加压,岛内民生与能耗焦虑上升,民调走低,必须用象征性姿态巩固基本盘、转移注意力。禁公务赴陆观礼、威吓退抚,既能制造“强硬冲突感”,又不需要在经济治理上拿成绩单。这不是治理,是动员。动员可以短期拉升声浪,拉不动民心。
有人会说,“避免被利用”是正当防卫。我同意防范渗透是任何当局的职责,但请拿出与风险匹配的工具箱。你有很多不伤害老兵与民间社会的方式:安全提示、个案评估、行前报备与安保安排、返台后的信息披露机制,甚至设立跨部门的“历史纪念活动风险评估指引”。你如果伸手去够退抚与法人资格,你打的就不是风险,而是尊严。一个社会的成熟,不在你能罚谁,而在你怎样不去罚不该罚的人。
禁令一出,短期内基本盘可能叫好,但中间选民的反感会很快累积。你可以把对岸塑造为“想要操弄意识”的对手,你很难把“参加历史纪念”的台籍老兵塑造成“内鬼”。这在岛内跨党派的亲友圈都不通。更现实的是,企业界与中产阶层最怕“不可预期”。当一个当局可以把“观礼”认定为“危害”,可以用行政命令“动退休金”,下一步会不会是“赴陆亲友探视”“学术交流”?边界越模糊,投资与就业的预期越保守。谁在拿社会的确定性做政治筹码,谁就会被确定性反噬。
两岸这几年在海空对峙上形成了“稳态中的递进”,大陆的节拍很清晰:海空绕岛、越所谓“中线”、电磁压测、联合火力科目,最终目标是把“节奏权”握在手里。台当局如果继续用“符号冲突”去对冲现实压力,只会持续透支安全冗余。比较冷的判断是:大陆层面邀请台籍老兵观礼,并不是战术挑衅,是在用“共同历史带”降低敌意、留住走廊。把红线亮清,把走廊留住,这才是成熟对手的姿态。
岛内在野阵营,不要只停在“骂”,要拿出“替代性方案”。两岸议题不是表态竞赛,是工程问题。拿出四张表:经贸畅通表、人员往来表、产业合作表、风险控管表。把可做的项目、时序与回报写清楚,让民众知道“和平红利”不是抽象词,而是钱包里的数字、车票上的线路、诊所的预约、签证的便利。情绪决定不了未来,清单可以。
硬的是底线:谁动老兵的尊严,谁先输了道义;谁动既得法定权益,谁先亏了规则。软的是办法:把禁令从退抚里拿开,把纪念从政治里拿出,把争论带回史料,给老人家一次体面。你不必接受对岸的政治,你也不必牺牲自己的良知。台当局要真觉得强硬就等于安全,就去问问台北的风,问问高雄的雨,问问你们自己在民调上的起伏、经济的预期、社会的确定性。历史擦不掉,和平挡不住,统一的大势也不会被微博话术带偏。你能做的,不是去禁止谁看一眼队伍,而是让更多人看清楚,什么样的选择能让这片海面更安静、这座岛更安全、这群人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