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编辑|杨锦
“All in AI”的昆仑万维,同时创下上市10年以来最高半年度营收和亏损规模。
当GPT掀起大模型浪潮,于2008年成立的昆仑万维果断跟进,成为AI赛道的第一批入局者。2023年,公司喊出“All in AI”口号,正式推出“天工大模型”平台,开启了自成立以来最彻底的一次转型。
之后,昆仑万维从盈利状态转为亏损。2024年,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亏损15.95亿元,同比下降226.74%。
从这家公司最新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来看,期内实现营收达37亿元,同比增长49%,这是其半年度业绩首次突破30亿元规模。
同时,昆仑万维的亏损规模也在显著扩大,上半年净亏损8.56亿元,扣非后净亏损8.59亿元,亏掉了近半个“钱袋子”(昆仑万维目前货币资金规模约15亿元),同比上年分别增亏120%、111%。
All in AI
分地区看整体营收来源,海外营收仍占大头达34亿元,同比增长56%,占总营收比重92%。符合昆仑万维近三年遵循的“第一性原理”,即坚持在海外做好付费意愿强的细分赛道。
拆分到具体业务,广告、短剧、搜索及海外社交网络,是昆仑万维的四大营收基本盘。
其中,作为半年报中新披露出现的“短剧”板块,表现亮眼,为公司半年贡献超5.8亿元营收,毛利率达83%,不愧是当下最为吸金的赛道之一。
财报中,于2024年9月正式上线的“DramaWave”海外短剧平台被重点提及。截止报告期末,该平台单月流水收入突破2000万美元,年化流水收入(ARR)达2.4亿美元。
同年12月,昆仑万维再推主打免费的短剧新应用“FreeReels”,负责灵活的市场渗透。而“DramaWave”负责扛起营收大旗,除了广告变现,订阅也是产品核心收入来源。
与其他传统短剧平台不同,昆仑万维极力推动AI技术的融入。比如为内容本土化、投放素材生成与用户交互等关键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回看三大“老业务”,广告依然是拉高整体营收的关键,期内营收达14.3亿元,占总营收的近四成,同比增长61%。与之关联的Opera搜索业务期内营收达6.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0.9%,毛利率高达95%位居整体业务首位。
而海外社交网络业务也表现不凡,期内营收达5.2亿元,毛利率达75%,营收较去年同比增长10%。
以上三大板块业务拉升,有着一个相同的驱动因素——AI。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市场,挖掘绝对意义上的“蓝海”领域较为困难,能拉开差距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技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做好优化设计,把细分赛道做专做精。
Opera在被昆仑万维收购后持续推出 AI 新功能。报告期内,Opera在开发者版本中率先推出了文件解析与生成功能,集成了本地推理模型 DeepSeek R1,并通过“记忆功能”探索个性化 AI 交互的新可能。
5月,Opera重新定义未来浏览器形态,推出首款围绕主动智能助手构建的浏览器产品—Opera Neon。引入智能助手概念,能够在理解用户意图的基础上自主执行任务、协作处理流程、生成可部署的数字产品。
社交方面,Linky 推出全新实时匹配功能,依托智能算法,系统,可根据用户的偏好、行为与聊天记录,快速识别匹配契合的对象。
整体来看,持续“All in AI”的昆仑万维核心业务均保持增长。但激进的“烧钱”模式,拖累了盈利。
销售费用暴涨96%
报告期内,昆仑万维的营业成本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销售费用增长颇为明显,同比增长96%达18亿元。
此外,昆仑万维继续保持着在研发方面的高投入,上半年投入8.3亿元,同比增长6.75%,占营收比例22%。
今年以来,昆仑万维持续在AI领域发力深耕,先后发布并开源多款模型,涵盖强化学习、多模态、软件工程及代码、空间智能等技术领域。
年初,公司发布空间智能领域的Matrix-Zero世界模型,包括3D场景生成与可交互视频生成子模型。 该模型具有高度实时交互性,可高效将输入的图片转化为可自由探索的3D 场景,并确保物理环境的真实一致性。
3月,昆仑万维首次开源 Skywork-R1V多模态视觉推理模型,引入视觉思维链推理方法, 具备高效处理复杂视觉与文本推理任务的能力。随后在4月,公司发布Skywork-R1V 2.0, 通过引入 Skywork-VL Reward多模态奖励模型及混合偏好优化机制,提高模型泛化性能与稳定性。
7月,公司发布并开源 Skywork UniPic 模型。该模型以 1.5B 参数规模首次成功实现图像生成、编辑与理解的三大功能统一,生图效果达到行业最先进水平(SOTA),同时具备轻量级部署优势。
除大模型外,昆仑万维同时进军芯片赛道。2023年,昆仑万维通过增资方式,控股了AI算力芯片企业——北京艾捷科芯科技有限公司。本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 AI 芯片研发投入,AI 芯片研发稳步推进,关键模块设计与验证工作有序开展,为后续产品落地奠定基础。
眼下,国内外AI“角斗场”仍呈激烈竞争态势。包括OpenAI、谷歌、字节、阿里巴巴在内,追求模型底层技术迭代研发的同时,也在竭力寻找商业应用落地方向。身处赛道的昆仑万维,有着自己坚持的“方法论”。
在这场竞赛中,身为“中厂”的昆仑万维没有选择“死磕”模型,而是更关注在自己熟悉的垂直领域做到SOTA,实现商业化落地。比如音乐、视频等,形成AI内容应用矩阵。
即便是这样的打法,昆仑万维也没有躲过亏损搞研发的主旋律。
身处困境的还有多家企业,包括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上半年研发投入近24亿元,依托原有业务资源和技术基础广泛布局,但期内净亏损2.39亿元,扣非后净亏损达3.64亿元。
从2024年年报来看,被誉为“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已连续8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45.79亿元,走入业绩低谷,整体员工数量锐减超四成。
对昆仑万维来说,如何在做好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推动业务规模增长,从而实现转亏为盈的可能,是当下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