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财巴士
停牌18个月之后,恒大结局已定。
恒大“爆雷”后三次停牌,最终,这家曾经风头无两的地产巨头,最终没能走过自己的“而立之年”。第一次停牌发生在2022年3月21日-2023年8月28日。
因为其子公司恒大物业有约134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被违规占用,同时未能按时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
根据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上市公司必须按时披露财务报表,否则将面临停牌,恒大股票此次停牌了长达约17个月。
第二次在2023年9月28日-2023年10月3日。
在短暂复牌一个月后,恒大集团的境内主体恒大地产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同时,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也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在短暂停牌两个交易日后,在10月3日复牌。
(来源:公司公告)
第三次2024年1月29日-2025年8月25日。
香港高等法院当天对中国恒大发出了清盘令。
恒大集团的债务重组方案失败,公司将进入清盘程序,由清盘人接管并变卖资产以偿还债权人。根据港交所规定,上市公司若停牌超过18个月,有可能会被强制除牌。
(来源:公司公告)
在第三次停牌达到18个月后,恒大最终走向退市。
根据恒大的公告,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根据相关上市规则,已决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
中国恒大股份上市的最后一天为2025年8月22日,并将于2025年8月25日上午9时起取消股份上市地位。
在最后上市日期后,股份的股票仍然有效,但是股份不会在港交所上市和买卖。
债务问题、财务造假、监管处罚、清盘令,恒大走到退市这一步,也没有特别出乎意料。
只是有些人的期待可能就落空,还等着复牌抄底,直接就退市了。
在恒大停牌期间,有些投机者觉得会通过重组或被政府接管而获得新生。
并且在恒大第二次短暂停牌后,复牌当天,股价大幅上涨,一度涨超40%,收盘时涨幅仍达到28%左右,可能更加激励了投资者赌一把的想法。
但恒大退市证明这种投机的幻想并不可靠,退市后的股票,从一个“可能复牌”的赌注,变成“等待清算”的废纸。
也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没有什么大而不倒,房地产风险正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出清。
对那些债务暴雷的房企来说,接下来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加快重组,争取债权人支持,不然就清盘退市,不会有太多拖延的时间。
并且恒大退市,可能会影响债权人和投资者对民营房企整体的信心,导致其他出险房企的融资难度上升,更难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腾挪。
另外,投资者在面临类似公司的时候,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退市比复牌重生可能性更大。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风险出清是良性发展的前提,只有彻底化解存量风险,市场才能真正开始修复,完成触底反弹。
恒大退市了,债务窟窿还存在,对上下游相关的利益者而言,依旧前路漫漫。
被拖欠账款的供应商,等待还钱的债权人,还有没有收房购房者,还在等待一个结局。
退市并不影响清盘程序正常进行,但资产变现回笼资金的难度很大。
清盘令下单后,清盘人会调查和评估所有资产,尽可能将资产变现,然后按照法律规定的清偿顺序来分配资金。
根据中国恒大公告,截至2025年7月31日,清盘人已收到187份债权申报,总额约3500亿港元(相当于450亿美元),与2022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单独审计的财务报表显示的约275亿美元负债相比,又增加了一大笔,且不是最终金额。
(来源:公司公告)
资产方面,中国恒大直接持有的资产可变现额度仅1100万美元,附属公司所持有的资产可变现额度约2.44亿美元。
(来源:公司公告)
清盘令只涉及恒大母公司,旗下涉及各项目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但附属公司所持有的资产所有权为多层嵌套,还涉及外部债权,不同的管辖地,回笼资金很难。
前面我们说过,恒大是内地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而两地在偿债的优先次序上会有一些差别。
不管是适用内地的原则,还是香港的原则,普通债权人和股东都排在最后。
恒大早就是资不抵债的状态了,资产偿付可能到不了普通债权人这一步,股东就更加,基本上损失惨重。
排在最先的是购房者的权益。
2023年开始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品房消费权利保护问题的批复》已经明确,商品房购房者在债权人顺位上拥有超级优先权,所以购房者的权益会被优先保护。
在保交楼背景下,大概是能交房的花就收房子,没办法交房的就退房款,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
恒大带来的深痛教训,也是对粗放型、高负债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在警示我们发展必须建立在风险可控和可持续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