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推拉石碾修建机场
午后阳光透过树荫,在太平寺机场旧址洒下斑驳光影。落叶间,6吨多重的石碾静静横陈,数以万计的成都民众曾用它压出“空中生命线”——修筑机场跑道。不远处,青苔掩映的地堡沉默伫立,弹痕似历史标点,无声诉说着往昔烽火。
1939年,国民政府为加强抗战空军力量,开始在成都太平寺、双流、温江、新津等9地新建或扩建机场。尤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派出志愿航空队到中国战场,同时向中国提供航空设备。彼时,在川西平原修建的机场群,成为中美两国空军联手抗战的重要军事设施。
“没有压路机的年代,为修建机场跑道,成都50余万民众自带锄头、扁担、箩筐等劳动工具,下河捞鹅卵石,人工凿石铺路。上百号人腰系麻绳、脚穿草鞋,拖着成吨重的石碾碾压地面……”四川省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5个月内,4个轰炸机机场跑道修筑工程如期完工,多个石碾为抗战胜利“铺平跑道”。
——1——
6吨重石碾与50余万成都民众
与刘孝昌见面的下午,他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停靠在肖家河附近的茶楼。“高约1.1米、长约1.5米,重达6吨多。这是当年修建太平寺机场时,用以碾压地面的石碾。”在他画笔下,石碾的轮廓逐渐清晰。这个石碾,现存于四川省航空运动学校内。
作为其中一个石碾的“发现”者,刘孝昌介绍,自己曾先后在成都多个区县从事党史、地方办工作。“2010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们发现了这个修建太平寺机场时用的石碾,以及4个半地下军事掩体地堡。是当年防御日军轰炸的军事掩体,对保卫机场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建机场时用的石碾
时间回到1943年,中美共同商定在成都周边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修建或扩建轰炸机的基地,在成都太平寺机场、凤凰山、双流、温江等地修建或扩建驱逐机机场,护航战斗机。
同年11月,中美双方协商,需一年内在成都区域完成5个轰炸机机场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但局势紧迫,需在5个月内建成4个轰炸机场,以便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提供后勤保障。该工程代号“特种工程”。
1944年1月,四川省先后在全省29个县紧急征调民众50余万人修建、扩建机场。其中包括来自成都、华阳、简阳、双流、新津、邛崃、广汉等地的民众。据《四川统一年鉴》记载,仅太平寺机场就有近万人参与修建。机场主要由跑道、停机坪和周边附属设施如机库、油库、指挥塔台、宿舍等部分组成。以轰炸机场跑道修建为例,每个机场所需石料均超过10万立方米,总计挖掘土方达100万立方米以上。
这些石料从哪里来?刘孝昌介绍,当年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靠民众肩挑背扛,凭双手和简单的原始工具进行作业。“男人在河里打捞鹅卵石,老人和孩子则用工具或石头将鹅卵石敲碎,然后用扁担箩筐、公鸡车等运到机场。”
▲民众推拉石碾修建机场
“机场跑道要能承受几十吨重的轰炸机、驱逐机起跑与降落。所以跑道厚度需要超1米。”刘孝昌坦言,铺设机场跑道的材料以石灰、黄泥配合碎石等,“‘洋灰’(水泥)都是从美国空运回来的。为保证石料供给,从老人到十二三岁的娃娃都参与打石头,以增加跑道厚度。”
谈及石碾的用处,刘孝昌表示,当时没有压路机,民众只能在石碾的两头圆面轴心处,穿一根铁柱然后系纤绳,“6吨多重,需要几百人拖着走,一层一层反复碾压,再浇筑水泥。”资料显示,轰炸机跑道长2500多米,宽60多米,厚1米,为当时亚洲机场之冠。
在石碾旁所立的石碑这样写道:“施工期间正值数九寒冬,没有压路机,那些头裹白帕、腰系麻绳、脚穿草鞋、衣衫褴褛的民工们,就用石碾子这种最简单的原始工具,不分昼夜紧张施工,如期完成了修建任务……”
——2——
“我毕生‘伟大’之事,只有修机场这件事”
八十多年的时光,如厚重帷幕缓缓落下,那些曾投身机场跑道修建的民众,已悄然隐没于岁月深处,再难寻其踪影,只余时光长河中悠悠回荡的奋斗回响。
在抗战那段风云激荡、山河破碎的岁月里,无数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挺身而出。已经过世的流沙河先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1944年,为了配合盟军反攻,四川要赶修4个机场。“我们是5月份去支援了7天。一群娃娃排起队,穿着童子军装,腰杆上拴个搪瓷碗,我们从金堂县城走到广汉的三水镇。”
“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大的场面。几公里的跑道上,昼夜赶工,人就像一大群蚂蚁。”流沙河回忆,修广汉机场汇聚了10万民工,大家人拉肩扛,没有任何施工器械,连洋铁锹都没有,只有锄头,而且是农民自己带来的。
▲修建机场
流沙河曾回忆:“我们跟所有大人一样劳动。一样吃的是糙米饭,米汤是红颜色有霉味的,一样是八个人一桌,只有一碗盐拌萝卜丝,连熟油海椒都没有。就这样修了一个星期机场。我们怎样想的呢?再不出力国家就要亡了。”
朴素的话语里,饱含着对国家深沉的爱与担当,那是少年心中燃起的炽热火焰,驱散了战争的阴霾,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流沙河曾掷地有声地说:“我这辈子也没有做什么,回忆我所做过的事情,称得上‘伟大’二字者,只有修机场这件事。”
这种“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恰如“川江号子”般激荡在历史长河,见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磅礴力量。
在石碾附近,还有一处保存完整的东地堡。记者看到,半陷于地下的地堡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3米。封闭式的建筑上方敞开,可以瞭望空中情况,架设对空射击的枪炮。四周则有瞭望孔。刘孝昌说,机场开阔,在地堡内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地堡
如今,地堡上遍积青苔,但看得出格外坚固。刘孝昌透露,地堡用钢筋水泥浇筑,“当时国内钢产量只有10万吨左右,钢筋水泥都是从美国走驼峰航线空运过来的。”
据了解,“特种工程”于1944年5月交付使用。同年6月16日,4座机场,68架美军B-29重型轰炸机组成庞大机群,首次轰炸日本九州。成吨的炸弹呼啸着落向八幡钢铁基地,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序幕就此拉开。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峥嵘岁月早已随风而逝。和平温暖的阳光铺洒在大地之上,祥和而安适。缓缓合上笔帽,刘孝昌说:“历史的辙印深深浅浅,每一次回忆与记录,便是让这民族脊梁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代代传承,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