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华
山东是受日本侵略最早最深的地区之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山东军民成功开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国的抗日斗争乃至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战略基地。山东省档案馆珍藏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档案内容翔实、系统完备,全景再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敌、敢于胜利的丰功伟业。
创建根据地 开展游击战
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山东大举进犯,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弃守山东。在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信》中,中央指示山东省委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在保存力量、积蓄力量的原则下,发展群众运动和游击战争,坚持在山东与日寇作斗争”。危急时刻,山东党组织高举抗战大旗,先后成功领导十余次抗日人民武装起义,抗战烽火燃遍齐鲁大地,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得到壮大。
193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汇报工作,请求党中央派干部和部分主力部队到山东,加强山东抗战的领导和骨干力量。5月,党中央派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率干部50余人赴鲁工作。临行前,毛泽东指示他们,“要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地方武装和主力部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要注意摸索和总结平原地区开展和坚持游击战争的经验。”
5月20日,郭洪涛一行到达山东省委驻地泰安南上庄,传达中央指示,改组山东省委,郭洪涛任省委书记。5月21日召开的干部会议讨论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确立“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北以淄博山区为依托开辟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向南发展开创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向东发展开创鲁东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创建梁山泊和微山湖抗日根据地,在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计划。山东各地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由此轰轰烈烈展开。1938年底1939年初,山东先后创建冀鲁边、鲁西北、胶东、清河、鲁中、鲁东南、泰西、鲁南、湖西等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山东抗战基础逐步加强。
徂徕山西麓的大寺(四禅寺)
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建设方兴未艾,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在战略上尚未形成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在部队编制上差异也比较大,不能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一支统一编制、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势在必行、刻不容缓。1938年4月,毛泽东等在《对平原游击战指示》的电报中要求“应即在河北、山东平原划分若干游击分区,并在军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有计划有系统地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并在6月进一步指示“凡属我党领导,已得广大民众拥护,又邻近友党友军之游击队,以用八路军名义为宜”。12月上旬,中共中央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正式成立,统一指挥山东各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属部队2.45万人,另辖地方武装1万余人。各地分散的游击队真正成长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电告彭德怀“陈(光)罗(荣桓)率师部及陈旅主力(两个团)全部去山东、淮北为适宜”。1938年底至1939年春,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及所属主力大部相继入鲁。1939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以统一指挥苏北和山东的八路军各正规部队和游击部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加强根据地内主力部队和山东纵队的统一领导指挥。两支部队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密切协同,有效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侵略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山东八路军在全国的影响。正如黎玉在回忆录中所写:“一一五师老大哥和年轻的小弟弟山东纵队并肩作战,一直到抗战胜利,进行了2.6万多次战斗,长时间地钳制了日军第十二军数个精锐师团和旅团,以及多达20万的伪军,歼灭了日伪军20余万人。”
根据地的全方位建设
1939年后,在敌后站稳脚跟的中共山东党组织,逐步推进抗日根据地在民主政权、财政经济、文化宣教等领域的全面建设。
政权建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中心。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开幕,会议选举产生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以下简称“山东省战工会”),形成全省统一的民意机关和行政机关,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标志着山东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会后出版的《山东省联合大会特刊》,收录了大会近百份文件资料,完整记录了大会盛况。其中收录的《山东共产党八路军代表黎玉致词》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山东分局与山东八路军是坚决为以上抗战目标与任务而奋斗到底。坚决与山东三千八百万民众共患难,同甘苦。”“为山东人民的生存与幸福而奋斗到底!”《联合大会宣言》更是庄严宣告:“掀起人民参政之巨浪,展开群众救亡之高潮,而山东抗日阵地之巩固与团结到底、抗战到底国策之坚持,亦自此奠其始基。”
财经建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血脉。在1940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对山东工作的意见》中,北方局要求山东分局“下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财政政策,建立财政经济制度”“通过根据地银行发行纸币”“建立对外贸易”“纠正不统一的各自为政的办法”。山东省联合大会召开后,山东省战工会及下属各级政权相继设立财经机构。1940年9月,全省第一次行政会议把财经工作列为中心工作之一,提出“统一收支,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整理税收,实行新的征收法,开源节流,肃清贪污浪费,以保证抗日战争的给养,保证抗日民主政权的一切费用与减轻人民负担”的财政政策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山东省战工会于11月至12月间先后下发《关于统一财政之决定》《关于公布公平负担暂行办法的通知》《山东省税收暂行条例》等规定,在抗日民主政权管辖区域实行了统筹统支与合理负担,各根据地均基本建立了赋税征收制度,在取得一定收入的同时普遍废除了苛捐杂税。
宣传文化教育建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灵魂。各类进步报刊、红色文艺在根据地遍地开花。1939年前后,20多种进步报刊在根据地创办。1939年元旦,山东分局创办的机关报大众日报在发刊词中写道:“我们将……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1939年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发起筹建的山东鲁迅艺术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发表演讲《鲁迅艺术学校诞生的三个历史环境与它的三个任务》,寄语鲁迅艺术学校为完成“艺术学校要服从整个的抗战活动,要创造出抗战中艺术堡垒”“把如何坚持游击战争充分表现在艺术作品里”“不仅要造就一批担任文化娱乐工作的干部,而且还要造就许多新的艺术家”三大任务而奋斗。1940年12月,《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颁发,确定了根据地的国民教育实施原则,拟定了根据地的第一个学制,对师资经费、教育行政等问题也作了规定,根据地教育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规。
此外,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民主法治、统一战线、交通邮政、人民武装等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这些建设事业,正是党领导山东人民建设人民的新山东的划时代起点。
克服严重困难 敌后艰苦抗战
从1941年开始,日寇在华北敌后疯狂开展“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山东抗日根据地遇到严重困难。国民党山东军政当局撤出抗日战场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独立承担起山东敌后抗战的重任。
1941年9月至10月,日军对沂蒙山区周围的泰山区和鲁南的郑城、临沂地区发起前所未有的大“扫荡”。八路军在反“扫荡”中作战150余次,歼敌22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保存了有生力量,坚持了沂蒙山区的抗日斗争。山东分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12月《关于敌人对鲁中山区大“扫荡”的初步总结与指示》中明确“中心总结在于作风问题”,要求“在山东全党开展作风的确实转变,要求一切工作与组织精干、准确、实际、深入为战斗化,认真反对和平苟安的一切观念”。
面对山东根据地日益严重的困难,1942年4月,党中央委派刘少奇来到山东,指导帮助山东分局正确总结了抗战四年工作的经验教训,统一了各级干部对形势和工作总方针的认识,对山东扭转被动局面、使根据地胜利度过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起到关键作用。10月,朱瑞根据刘少奇在山东工作总结和指示的基本精神,作《抗战四年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在对敌斗争方面,《报告》明确山东长期三角斗争形势以及我党我军在三角斗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基本认识,提出“建立统一的军区,大量发展地方武装,普遍创立民兵,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1942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改为山东军区。1943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多次推进精兵简政后,开始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各级党委成为各地区党、政、军、群的最高统一领导机关,解决了山东武装部队统一指挥的问题。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春,罗荣桓根据中央指示,总结山东历次斗争经验,于1943年3月在《分散性游击战争与对敌政治攻势问题》报告中提出“边缘区和腹地如果遭到敌之蚕食跃进(安据点)……需要声势浩大的包周敌之据点,配合少数武装去威胁据点”“敌打进我这里来,我打回敌那里去”的“翻边战术”,并在海陵反“蚕食”战役和郯城战役得到检验,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孕育的人民军队重要战略战术创新。
△在山东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真实再现了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感人事迹。
在群众工作方面,刘少奇初到山东就指出“群众工作是山东根据地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工作”,《报告》要求“为展开群众运动,动员并组织群众,必须认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纠正轻视或完全忽视减租减息与改善雇工待遇的观念”。1942年5月,山东分局作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以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运动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以减租减息为突破口,山东抗日根据地过去被忽视的群众工作大大加强,对凝聚群众力量、巩固根据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金融战线,早在抗战初期山东就建立了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中最早的金融机构之一——北海银行。日伪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陷入国际孤立后,开始利用自敌占城市排出的法币大规模破坏根据地金融经济。1943年初,山东分局邀请新四军抗日大学教师薛暮桥来山东帮助开展货币斗争。他根据革命斗争实际,在全省工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工商管理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中首次提出“物资本位”:“我们的本币是与物价联系,是把物价指数作为我们决定币值高低的标准……货币的最基本的保证是物资,谁掌了物资,谁就掌了货币斗争中的主要武器……所谓重要物资,应当包括粮食、棉花、布匹,生油、食盐、金银等。”在其指导下,根据地依托北海银行,坚持增加资本、发起“排法斗争”,建成封闭统一的根据地金融市场,消灭了由于物价飞涨所造成的经济危机。
这一时期过去后,山东敌我力量的消长日益明显,日本侵略军的颓势越来越明显,山东抗日根据地“一切都变样了,各方面的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已经从最困难的时期走了出来”。
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
1943年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胜利曙光,全民族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山东斗争形势逐渐好转。广大人民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在大反攻中展现人民战争的威力,迎来抗战的最终胜利。
1944年4月,山东军区召开政治工作会议,肖华在会上作《关于对敌斗争问题》的总结报告,提出今后“坚持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迎接胜利”“贯彻分局‘充分发展’‘力争主动’斗争方针”“继续开展分散性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开展经常性的政治攻势,争取大股伪军”“加强对敌斗争一元化的领导”等对敌斗争的总任务。在山东分局、军区统一指挥和适时部署下,各区党委、军区积极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连续发动攻势作战,为大反攻积蓄了强大力量。
孟良崮战役遗址
在这一阶段,山东分局部署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为进一步巩固发展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指出“应以90%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10%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对前者用了苦功,对后者便能轻而易举”。为贯彻这一指示,山东着手准备在1944年实行“党政军民学与人民群众绝无例外的自己动手的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以家庭手工业为副,实行按家计划、劳动互助、民兵中集体业余生产”,同时采取一系列支持措施,使生产运动的开展与群众减租、增资、留雇工作密切结合。
各级党政军群机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干部带头、全员动手,纷纷以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1944年3月,山东分局发布《关于开展春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号召“山东全党全军,立即在党中央与分局的生产指示下,动员全党全军一切机关一切抗日团体学校与所有群众,对目前大生产任务,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行动起来,并经常将战斗与生产结合起来”。大生产活动中,各级机关部队努力发展生产、厉行节约,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新的经验,坚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取得重大成果。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开荒70万亩、打井5.2万眼、开渠327条、筑堤732道、植树1181万株,1945年粮食增产6亿斤,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151.3万亩,棉产量32.8万担,滨海、鲁中、鲁南3个战略区五大牲畜数量达到166万头(只)。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军民鱼水深情,极大减轻了群众负担,激发了翻身群众的参与热情,彻底打破了敌人的军事、经济封锁,改善了军民物质生活,积蓄了大批重要物资,奠定了大反攻的物质基础。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号召解放区军民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大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8月12日,山东军区政治部下发《战斗动员令》:“朱总司令已颁布命令,我全军向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伪发出通牒公告,限期缴出全部武装,如遇敌伪拒绝投降缴械,即予以坚决消灭。”山东部队全力展开五路大反攻,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等城市均处在山东解放区的包围之中,胶济路、津浦路、陇海路均被我切断,取得巨大胜利。8月13日,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人民的唯一民主政府”。12月27日,日本投降代表正式在济南递交投降书。山东军民同全国军民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奋斗中,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八路军等武装力量和广大民众共对日伪军作战7.8万多次,毙、伤、俘日伪军53万多人,创建了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拥有2400万人口的全国唯一基本以一省为主体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是一段山东党政军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开拓前进、艰苦创业的历史,是一段山东军民永远感到光荣与自豪的历史。八十年硝烟散尽,一件件尘封的档案无不在诉说着铁一般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作者单位:山东省档案馆)
(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