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一路”,是黄浦区在“十四五”期间展的基层治理创新项目。作为提升全域精细化治理和民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黄浦打造了南昌路、淡水路、西凌家宅路(以下简称“西凌”)等一批“一街一路”示范区域,绘就了一幅幅街区共治共享的生动画卷。
“十四五”期间,“一街一路”基层治理创新项目正式启动,半淞园路街道西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陶晶也于这年来到西凌,说她是“烟火西凌”的建设者、亲历者,毫不为过。
和南昌路、淡水路等梧桐小马路相比,地处半淞园路街道的西凌家宅路以烟火气著称。沿街密布着一家家超市、小吃店、熟食店、水果铺、菜场,食物的香气在这里交织,伴随着外卖小哥穿梭的身影,一派繁忙的都市烟火景象。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让其有着“沪上小金陵东路”的美誉。如今,“烟火西凌”通过空间重塑、多元共治、文化赋能,将一条老旧街巷转化为“有温度、有亮度”的活力社区。
硬件是载体,归属感才是灵魂
初到西凌的陶晶亲眼见证了西凌的惊人变化,街区在骑楼、街面的更新改造后,整个街区的环境焕然一新。“除了一些外在的工程,还包括了梳理管线、隐蔽空调外机、更新店招,增设泛光照明等小微工程。”在陶晶的认知里,硬件更新是载体,人的联结与归属感才是灵魂,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凌商居联盟”应运而生。
当人们漫步于西凌,不难发现每家沿街商铺门口都有一块小的黄色牌子,没错,这便是“西凌商居联盟”的特有标识。陶晶说,她和街区伙伴们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商居联盟,让沿街商户也成为了街区治理的一分子,共同参与到街区的共治共享中。因为商居联盟的存在,它聚合了西凌的“三驾马车”,这样对商户而言,就有了天然的归属感。比如路面不整洁,或是有乱停车现象,商户发现后在微信群里“爆料”后,会有相关网格人员及时响应,并依靠街道相关力量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解决,这无疑是商户最大的利益。
与此同时,由于西凌一带熟食店众多,商户们为了销售纷纷推出了优惠日活动。“比如这家店周二打8.8折,旁边那家原来也是。”陶晶介绍说,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商居联盟内部经过协商,把熟食店的优惠日区分开来,避免恶性竞争导致商户流失的同时,也给居民带去了最大的优惠。
实际上,烟火气和文明范是一体两面,紧密相连。西凌商户遍地,人口众多,想要维护好这份烟火气绝非易事。因此,西凌的居民成立了一支西凌烟火守护队,志愿者们自发出来维护街区秩序。为了鼓励志愿者,街区特意设定了积分制,根据日常出勤次数拿到积分,可以兑换商户的一碗馄饨,菜场的一包绿色小青菜,粽子店的一个粽子……“这些物品都是商户自己拿出来的,另外像我们联华超市,免费为大家提供饮用水。”在陶晶看来,商户拿出一份爱心,也是认可志愿者为街区所做的一切,街区环境好了,整个街区环境也能吸引到更多的客流过来,这是一个双赢、互惠互利的行为。
目前,整个西凌街区103家商户都加入到了“西凌商居联盟”。在西凌,居民和商户的关系就好比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居民和商户有了联络,商户觉得街区是自己的,他们共同加入到街区的共治共享中,这才会使得整个街区越来越好。
“软配套”提升街区文化氛围
有了面子,里子同样重要。西凌承载着3个居民区超1万人的日常生活,光有烟火气在陶晶看来是不够的,文化“软配套”也得跟上。“半家店”就是西凌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在街面上被挖掘出来的一处方案解读、居民参与、休憩歇脚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
如今,“半家店”成了“一半咖啡、一半活动,一半商业、一半社区”的社区友好开放空间,在依然保留并拓展了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的接口,也引入部分业态保持日常运维并有一定收入补偿日常运营的成本。记者注意到,来往居民总会不经意地往“半家店”里看一眼,看看下周有什么新活动。
“烟火西凌”通过空间重塑、多元共治、文化赋能,将一条老旧街巷转化为“有温度、有亮度”的活力社区,彰显了“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的核心逻辑:硬件更新是载体,人的联结与归属感才是灵魂,其经验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微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黄浦范式”。
“十四五”期间,黄浦每个街道都打造了“一街一路”示范道路或片区,共推进了116个项目建设,打开了31个公共空间,增加了88处生活圈功能,建成了13个口袋公园,街区治理正在让“城市烟火”近在咫尺,“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记者 / 张益
编辑 / 孙超慧 李伽钵
视频 / 张益 孙怡然(实习)
图片 / 半淞园路街道
制图 / 蔡嵩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