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巨大双翼整齐地舞动,
一只金色凤凰向阳而生。
这是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
艺术汇演中的震撼一幕。
这支名为《凤凰》的群舞,
由21位听障学生表演。
这些学生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
在无声的世界中,
他们用身体感知旋律,
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全场掌声。
节拍被孩子们默记在心中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武汉举办。记者来到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探访。
“咚、咚咚、咚、咚咚……”舞蹈训练室里,传来阵阵鼓点声,没有音乐声,21位参演的学生紧盯着老师的口型,他们时而聚拢,时而四散开来。在队伍的斜前方,副校长杨小玲不时比出手势,并用嘴型喊着节拍。
他们的年龄均在20岁以下,领舞朱之怡只有15岁。
孩子们在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训练。记者刘晨玮摄
由于是听障演员,指挥者也是舞者们的“耳朵”。
“对这些孩子来说,记住节奏比记动作难10倍。”听不见音乐,他们必须保持专注。由于道具是重量近6斤的翅膀,几乎完全遮挡视线,孩子们很难看见老师的手势,只能在心中持续默数节拍。
“靠的是反复练习和打磨,没有捷径。”杨小玲在现场用嘴型喊着“一、二、三、四”的节拍。指导教师李鑫站在队伍中间,用手语同步传递信息,确保孩子们的整体节奏保持一致。
《凤凰》中的“翱翔”段落曾是孩子们的难点,“由于节奏忽快忽慢,孩子们起初总是卡不准”。
杨小玲只得一次次挥舞着手臂,用脚在地上踩出有力的节拍,带着孩子们感受凤凰展翅飞翔的状态。
“用呼吸带动身体的韵律”“要让观众感受到生命力”……现场,杨小玲把对《凤凰》的理解“送”进孩子们心里。
团队特意设置两位领舞
在排练室里,孩子们两两一组进行压腿训练,膝盖绷直,额角渗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15岁的朱之怡是领舞,训练时,她担起鼓手一职,左手握着鼓槌敲击,右手则向小伙伴们发出信号:食指与中指并拢向上划弧,是提醒他们抬高臂弯;掌心向内轻按,示意大家放慢呼吸。
朱之怡仅有微弱听力,从一年级进入学校舞蹈队后,每天坚持练功,李鑫说“她是可以把苦默默吞下去的孩子”。
朱之怡在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训练。记者刘晨玮摄
“她是队里身体柔韧度和天赋最突出的孩子。”杨小玲眼中写满信任,从事特殊教育30多年,她明白每个孩子都不该被低估,“我们要做的,是给她接住机会的底气”。
李鑫也是听障人士,他告诉记者,朱之怡得知要担纲主舞后压力不小,“她身高不算出众,就必须在舞姿上下狠功夫”。一有时间,两人就来到训练室,对着镜子练习“涅槃”的核心动作:从蜷缩在地到猛然舒展,双臂如凤凰羽翼般有爆发力地“炸开”,柔美中充满力量,在一个个细节里,朱之怡调整至最佳状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设了领舞AB角演员,19岁的高中部学生彭思嘉是另一位领舞。现场,她与朱之怡轮番上场训练。“她们从没计较过‘究竟谁上’。”杨小玲十分欣慰。
让《凤凰》说出他们的故事
4年举办一届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是他们心中的艺术界“全国残运会”。记者了解到,《凤凰》从全国数百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拔至现场展示。
“凤凰在楚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神鸟,象征重生、光明与希望。”杨小玲介绍,《凤凰》是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的核心选段,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首部聚焦楚文化的作品。当这支舞蹈被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它有了另一层意义——无声的生命该如何演绎出自己的重生。
舞台上,孩子们旋转身姿、振动臂膀,凤凰尾翼拖在地上,如同拖着流动的霞光。当乐声结束,凤凰展翅,他们深深鞠躬,抬起头时洋溢着明媚的笑容。
网友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