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艳阳里,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一片生机盎然的画卷徐徐展开:巴日嘎斯台乡280亩耕地里,沉甸甸的豆荚随风摇曳;阿力得尔苏木的七层梯田,如大地的琴键奏响丰收序曲;德伯斯镇的田间路上,农机具往来穿梭收割青贮玉米……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充满希望的沃土,曾经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
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昔日的废弃矿坑变成了良田。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科右前旗自然资源局局长张亚东介绍,得益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3年来,全旗通过修复废弃矿坑,再造耕地12538.65亩,既破解了环境治理难题,又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驱车沿着大兴安岭的起伏山峦,行至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在海力森嘎查的百年古榆树下,一片300多亩的标准化梯田映入眼帘。
这片梯田所在的位置,曾是历史遗留矿坑和废弃砖厂,一刮风便尘土飞扬。如今,七层梯田如翠带般系在山腰,每层梯田覆土深度超50厘米,脱贫户刘永胜间种的玉米和大豆,正静静等待着秋收的号角。
过去,刘永胜只有7亩耕地,还患有慢性病,为补贴家用,他常年在外打工。为防止刘永胜返贫,2024年初,海力森嘎查通过“四议两公开”,将这片治理后的新增耕地承包给刘永胜。“想不到这片曾经的‘废地’,现在一年能给我带来十万余元的收入。”刘永胜说。
归流河镇金水泉嘎查通过修复历史遗留矿坑,新增480亩耕地。嘎查将新增耕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出租给企业耕种,并将租金以分红的形式发给嘎查农牧民,带动70户家庭增加收入。
近日,在德伯斯镇西乌兰毛都嘎查,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用村集体经济收入资金修缮今年夏天被冲塌的防洪渠。“废弃矿坑修复治理项目,让村里多出近400亩耕地,村集体把新增耕地承包出去,租金用来修缮嘎查防洪渠等基础设施,让大家生产生活更安全。”西乌兰毛都嘎查党支部书记桂荣说。
科右前旗委书记、旗长刘海涛说,修复废弃矿坑让科右前旗留住了青山,增加了耕地面积,稳住了粮食生产。“那些曾经破坏生态、困扰村庄发展的‘伤疤’,正转化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干细胞’。”(记者恩浩)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