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日启动、历时整整四个月的2025年海洋伏季休渔期正式画上句号。回望120多天的“海上长休”,烟台市用一场立体化、全天候、零容忍的执法行动,交出了一份“秩序稳、生态优、民心暖”的亮眼答卷。而今千帆竞发,3616艘捕捞渔船将依次拔锚,劈开层层碧波,奔赴渔场,为秋汛渔业生产奏响第一声丰收号角。

今天伏季休渔期结束,市民最早下午就能尝到“第一口鲜”

海陆空编织立体监管网

“今年的伏季休渔,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力度前所未有、科技前所未有、合力前所未有。”昨日,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监督监察支队在对今年的伏季休渔期管理进行总结时,用了3个“前所未有”诠释了今年“最严休渔”是如何炼成的。

出动8378人次执法人员、2890车次执法车辆、行程近10万公里。这组数字的背后,是渔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24支“岸线突击队”对4174个渔港码头、359处海鲜市场、138家船厂网具修造点的反复“过筛”。执法人员白天查泊位、夜间蹲码头,高峰期日均巡查渔港达34座。

在蓬莱栾家口港,记者曾跟随执法小组夜查:凌晨两点,执法人员借强光手电逐一核对船名号,用便携式扫码枪扫描船体电子标签,确认渔船“身份”无误后方可放行。正是靠着这种“绣花”功夫,对10243艘次的渔船检查实现了“一艘不漏”。

海上战场同样硝烟弥漫。6186人次执法人员、1136艘次渔政船、28104海里航程,相当于绕地球一圈有余。最惹眼的是7月启动的“清网”专项行动:34.2万米非法流刺网被连根拔起,足足可铺满85个标准足球场。

“我们把雷达、AIS、无人机和执法船组成‘四位一体’矩阵,发现可疑网具立即定位取证,再由潜水员下水割网。”市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支队渔政执法科科长周可明透露,最高峰时一天清理流刺网1.6万米。

在烟台海上搜救中心的大屏上,3616艘渔船的位置信号化作一枚枚闪烁的蓝色光点,移动轨迹一目了然。“每艘船都装了北斗三代船位监测终端,若提前一分钟离港,系统便立刻报警。”值班长姜涛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还与公安天网、海事VTS互联,真正做到“鼠标一点,海陆联动”。

违法捕捞无处遁形

“最严休渔”并非口号。4个月里,全市累计查处违规船艇220艘,其中涉渔快艇75艘,开出罚单241.9万元;罚没渔获物4793公斤,按黑市均价估算案值超60万元;没收违规网具53盘(顶),取缔“三无”船舶46艘。

据了解,在龙口渔港,一艘套牌快艇曾企图深夜溜出港,被无人机红外锁定后,海警摩托艇仅用18分钟便完成合围。快艇上6名船员无一人持有船员证书,船舱内私藏的600公斤鲅鱼还滴着血水。船长王某事后坦言:“本以为休渔期尾声能‘捞一把’,没想到栽了。”

3616艘捕捞渔船蓄势待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背靠大海的烟台,市民对海鲜的渴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封海”到“开海”,不仅渔民期待着伏季休渔后能有一个渔获丰收季,广大市民也扳着指头数算着,希望早日吃上新鲜的海味。

等待了120多天后,这一刻终于到来了。9月1日12时开渔后,全市包括小型张网在内的3616艘捕捞渔船将全部结束伏季休渔,正式出海进行捕捞作业。最早至今天下午,市民就能吃到今年伏季休渔后的“第一口鲜”。

休渔结束并不意味着护渔行动可以“刀枪入库”。9月1日下午,我市同步将启动山东省“护渔·护航”专项执法行动,执法重心由“管休渔”转向“护秋汛”。

“七个必查”被写入行动方案:渔船持证、禁用渔具、作业类型、进出港报告、安全设备、通信导航、船员证书,一环扣一环。“简单说,就是‘人、船、网、货’全链条监管。”市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支队支队长孙成列介绍,9月1日至11月30日秋汛期间,全市将保持日均2艘渔政船、6艘执法快艇、30辆执法车的机动力量,并首次引入AI视频识别系统,24小时抓拍海上违规捕捞行为。

碧海无言,却用丰盈回馈守护。四个月伏季休渔的终点,恰是新一轮耕海牧渔的起点。当3616艘渔船劈波斩浪驶向深海,撒下渔网展开捕捞的时候,烟台正在用实践证明:只有敬畏海洋、尊重自然,才能年年鱼跃、岁岁帆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