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回应得特别干脆:已经就日本通过外交渠道劝欧亚多国别来参加九三阅兵这事儿,跟日方提出严肃交涉,要求他们说清楚。往前倒两天看,日本那边“提醒”各国的说法也一点不藏着掖着,还反过来指责中国的纪念活动“太盯着历史不放,反日味儿太浓”。
一边跟各国领事馆打招呼,让人家“再好好想想来不来”,一边又想给纪念抗战胜利这件事贴政治标签。这套活儿我熟啊,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日本就因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要来参加,闹得没完没了。十年过去了,招数没换,就是话说得更直白了。
这次不光是说得直白,配套的动作也更整齐了。日本国内这边,石破茂内阁上台后,嘴上还说过几句“反省”的话,结果转头就有政客去参拜靖国神社,石破茂自己也给神社交了祭祀费。嘴上喊着反省,脚却往神社迈,这就是日本政坛里最常见的“两面派操作”。
国外层面更明显,这两年日本在防务上越跑越快,军费都要往GDP的2%冲了,还一个劲儿跟欧美搞安全合作,签的防务协议、搭的合作机制一个接一个。把这些事儿串起来看就明白,日本现在最怕的根本不是别人纪念历史,而是怕别人把历史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中国把九月三号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都好些年了。纪念的核心就四个字:缅怀先烈、警示未来。中国在抗战里死了多少人啊,官方说的“几千万同胞”这个数,光听着就知道,这事儿必须好好办、隆重办。
咱们纪念,不是对着普通日本老百姓指手画脚;搞阅兵,也不是要跟谁过不去。中国一直说得很清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结果日本说这是“太盯着历史”?那问题根本不是“盯着历史”,而是有人不敢正眼瞅历史啊。
日本为啥这么急?很简单,只要国际社会跟着中国一起回头看二战的亚洲战场,只要九三这个日子每年都被重视,日本国内那些想淡化侵略历史、甚至美化战争的说法,不就露馅了吗?你能在教科书里改改字,可你没法让一个有仪式、有画面、有完整故事的国家纪念活动消失啊。
这几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各种多边场合也越来越有话语权。在舆论和外交的互动里,历史这事儿本来就占理,因为它跟反法西斯这个全球共识是绑在一起的。日本怕的就是中国把这份“理”越做越足,到时候它在亚太的话语权就被挤没了。
再说说现实的安全情况。日本扩军、修改相关法律、跟别的国家结盟,动作越来越大。一旦把历史和现在的事儿放一块儿看,就会冒出一个扎心的问题——一个连自己侵略历史都不愿正视的国家,现在把军费提到GDP的2%,还到处拉盟友,你让国际社会怎么放心?
有人说日本这次主动“提醒”各国,是“强势”的表现。我可不这么觉得。强势得有自信、有底气才行,日本这波操作,更像是“提前捂别人的嘴”。话越说在前头,口气越夸张,越说明它心里没底。你要是真有底气,就把道理讲明白,拿出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由,证明中国的纪念活动怎么就“反日”了?
关键问题在这儿——中国官方一直说,纪念是为了反法西斯胜利,强调的是历史正义和和平的重要性,根本不是要煽动民族仇恨。那所谓的“反日”是从哪儿来的?是从靖国神社里那些战犯牌位来的,还是从日本某些政客为了拉选票搞的小动作里来的?
历史不是你想关就能关的投影仪,和平也不是躲着就能维持的氛围灯。中国办九三纪念、搞阅兵,就是想把这台投影仪的灯泡调亮些,让更多人看清那些被时间盖住的历史片段。日本要是真想着翻过历史这一页,那就把这一页好好铺平、看明白,不是把书直接抽走。嘴上说“反省”,行动上却去“拜鬼”,这不是翻页,是撕书。
石破茂这段时间的表现,其实暴露了一个更大的矛盾:对外要紧紧抱着盟友的大腿,对内要稳住那些保守派选民;在国际上说话得体面,在国内政坛又得说硬话。结果呢?对外说“反省”,对内去“拜祭”;对外喊“和平”,对内猛增军费。
这根本不是政策复杂,就是自己说的话前后矛盾。当政治上的说法都自相矛盾了,政策执行起来肯定拧巴。你让周边国家怎么信你?你又拿什么让国际社会相信,你“扩军”是为了“成为正常国家”,而不是历史要回头走老路?
日本对“反日”这三个字特别敏感,其实也不奇怪。但这种敏感是心理上的,不是事实层面的。事实明摆着——中国每年纪念抗战胜利是早就定好的事,说的内容都是反法西斯胜利、反对侵略和战争这些所有人都认同的底线。心里敏感,靠对外“喊话”能治好吗?根本治不好。
唯一能缓解这种敏感的,就是正面面对历史,并且用制度把该做的、不该做的定下来。比如学校教科书怎么写、政客的言行该怎么规范、军费增长要不要搞更透明的审议和监督,这些都不是空口号,是能落到实处的办法。只要把这些做到位,日本在国际上的信誉才能回来。反过来,越是遮遮掩掩,越是念叨别人“反日”,越显得自己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