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佳妮9月1日报道:由上海市科协与市科委联合主办的2025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月”活动于8月31日上午在上海科学会堂正式拉开帷幕。

东方网记者从会上获悉,上海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将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于9月在申城各个角落全面展开,由1个主场活动、4周主题活动、5大系列活动及N个特色活动共同构成“科普月”矩阵。

2025上海“全国科普月”启动 千场活动共绘科普盛宴

2025上海“全国科普月”启动 千场活动共绘科普盛宴

在启动仪式上,由第十六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半小时漫画”创始人陈磊与第十五届新锐人物、华山医院脑科学博士黄翔联袂上演的“5分钟科普共创”挑战成为焦点之一。面对“想记记不住,想忘忘不掉”这一生活中的普遍难题,黄翔博士巧妙切入,用脑科学原理解析了记忆的形成与遗忘机制。陈磊则以其标志性的幽默逻辑,从信息过载与筛选的角度进行补充。两位科普“顶流”你来我往,在短短五分钟内,将一个复杂的认知科学问题解构得妙趣横生,让现场观众在会心一笑中领悟了科学的奥秘。

2025上海“全国科普月”启动 千场活动共绘科普盛宴

这场即兴表演,也是两位科普工作者将复杂知识通俗化的生动写照。黄翔博士在采访中表达了他对脑科学科普的深切关注。他感慨道:“我们每年最重视的是面子、身材,却常常忽略了那个为我们思考、学习、创造一切的大脑。家长们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却从未想过,真正需要‘滋养’的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大脑本身。”正是这份使命感,驱动他不断创新科普形式。他将知识点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与团队创作了国内首部医疗科普短剧《脑洞三国》,选择“三国”这一国民级IP,正是为了借助大众熟悉的文化符号,降低知识的接受门槛,让科学知识“随风潜入夜”。

相较于黄翔的实践路径,陈磊则从宏观层面分享了他对科普推广的冷静思考。他直言,在有手机、游戏、电影等无数娱乐方式的诱惑下,要让人们纯粹靠兴趣去学习,难度极大。他认为,仅靠个人才华打造少数“科普网红”,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科普的现状。对次,陈磊建议进行更系统化、流程化的机制设计,让科学普及不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能融入社会体系的“常规操作”。在此之前,他将继续“绞尽脑汁”地创作,让知识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他透露,其创作重心正逐步从人文社科转向自然科学,下一部新作将聚焦“微积分”。

启动仪式现场还颁发了第4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席奖,表彰了未来的科技后备力量。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发布了“科学实验屋”项目,该项目自9月起将定期邀请6至14岁青少年走进科学会堂,在动手操作“空气大力士”“克拉尼图形”等趣味实验中,点燃科学梦想;“上海市宇航学会小小航天人艺术团分团”则用一曲《宇宙的种子》,以艺术形式唱响了对星辰大海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