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类学博士何袜皮在与保安们的闲聊中,谈到小区曾发生的一场情杀案:一名男子从北京乘火车到上海,蹲守在这所小区内,杀害了与前女友同行的男人。

何袜皮感慨:“如果那天你们早点赶到,或许就可以救下那个男的了。”

保安们一听,却哄笑起来:“开什么玩笑,我们怎么可能阻止一个杀疯了的人?我们手上什么都没有,连根棍子都没有……我连试都不会试。”

他们告诉何袜皮,公司要求他们在冲突中先保住自己的命:“我们又不是啥英雄……老实说,我们都不是合格的保安。跟歹徒搏斗需要专业技能,但我们没有一个人接受过培训。”

这听上去有点荒唐——“保安”的岗位,却与“保卫安全”并没有太大关系。但仔细看看自己居住的小区,也会发现类似的情况:大多数保安都是年过四十的中老年人,真要动手,他们的身体条件和经验都难以让人信任。

那么,保安既然不负责安全,为什么国内的小区几乎都要配备保安?那些每天出现在大门口,穿着制服、口音各异的男人,他们究竟是谁?来自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何袜皮进入上海一家物业公司,和保安们一同开例会、演练火灾、值夜班,前后花费近一年。最近,她出版了这本讲述保安日常的《大门口的陌生人》。

小区门口的保安,什么时候变成了“保姆”

保安,不守护安全

如同保安所自评的:“我们都不是‘合格’的保安。”

如今的保安,大多没有擒拿、救援等专业训练,也不允许携带任何形式的武器。这并非偶然,而是源自一次“血的教训”:

十多年前,一名保安在冲突中失手用刀刺死了队长。从那以后,保安公司严格禁止在监控室和宿舍存放刀棍等危险工具。他们培训保安:如果遇到危险,只需要及时拨打110和119。

最近几年,尽管部分小区会给保安配备盾牌和防暴钢叉,这也只是“防御型”工具,不具备攻击性。何袜皮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对保安素质的不信任。

毕竟在现实中,保安最容易卷入的矛盾,往往是与业主或其他保安之间的摩擦。他们不能完全放心让这些保安“武艺高强”,甚至携带攻击性武器出现在他们周围,也不完全相信保安有能力处理这些复杂情况。

小区门口的保安,什么时候变成了“保姆”

电视剧《完美伴侣》剧照

他们也确实没有能力去“保卫安全”。何袜皮调查的这个小区,前身是上海最大的棚户区,曾有超过一万户低收入群体居住于此。围墙内有一百多栋高层住宅楼,共一万多套公寓,居住人口一度高达6万以上,属于人口流动性大,情况复杂的小区。

理论上,这样的小区尤其需要安保力量。但现实是该小区的保安大都超过了45岁,有些人身材瘦小,甚至有肢体残疾。为了尽可能招到更多的人,公司招人时几乎不做背景审查。

这就导致了荒诞的局面:一些有前科的人摇身一变,成了“守护安全”的角色:当三十岁的保安小兵去当地派出所补办新身份证时,警察才发现他先前因为盗窃电瓶车,在上海被逮捕过9次。

小区门口的保安,什么时候变成了“保姆”

小区监控摄像头 图据图虫创意

然而,即便是没有案底的保安,也往往不愿意卷入复杂事件。

那年春天,一位业主跑到保安室,说他家楼上传来“很大声、不正常”的声音。两名保安跟随上楼后,察觉门内传来的疑似是男女性爱的声音。两名保安本想离开,但业主坚持要他们留下,并要求他们报警。警察赶到现场后才发现,屋内是偷情的一男一女,疑似在吸毒,正处于极度兴奋、神志不清的状态。

事后,保安队长告诉何袜皮,如果不是因为楼下业主坚持要报警,他会让两名保安离开,不要掺合这种事。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关起门来做的事,无论是婚外情、赌博或是吸毒,都属于业主的“私生活”。

业主满意度,才是保安公司能否续约的关键。在这条隐形的权力链上,保安公司是保安的老板,物业是保安公司的老板,而业主则是物业的老板。“老板们”的生活,是保安们绝对不能窥探和干涉的领域。

于是,“守卫安全”被放在了职业认知的末尾。一位屡获嘉奖的保安向何袜皮总结工作经验:“这个职业成功的秘诀在于两条腿和两片嘴唇。”

腿是用来在小区里不停巡逻的,嘴唇则是用来和业主打招呼、攀谈、套近乎的。走得够勤,话说得好听,才能换来业主的信任。

修水管、找猫、清垃圾……保安不保安,只打杂

名叫“保安”,却并不“保安”。保安们每天究竟在忙些什么呢?

何袜皮刚入职时,就碰上了一桩所谓的“紧急任务”:物业公司要让工程车通过一条禁行道路,于是临时召集保安队长带人火速赶到,“紧急搬走”原本是作为路障的三个大石礅。

看着两名保安大汗淋漓地推搡石墩,何袜皮心中疑惑:这应该是保安的工作吗?可转念一想,偌大的小区里,每天都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体力活,总得有人去做。除了保安,还有谁可以被使唤呢?

事实很快印证了她的疑惑。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她发现保安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这种“搬石墩”的琐碎里。守门、巡逻、管理停车场……他们的角色更像是“打杂的”:物业、业主、居委会,谁都可以随时指派他们去干活,几乎都是无偿。

小区门口的保安,什么时候变成了“保姆”

何袜皮在演讲中讲述保安日常

曾经,这个小区一度配备过相当先进的监控系统。2001年安装的闭路监控,几十个球形屏幕占满整面墙,同步播放着小区各处摄像头拍下的画面。然而,这一套系统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失灵。如今在监控室里唯一还在正常运作的,只有桌上的那部老式电话。

接线员坐在电话前接听居民来电,并将请求转给保安团队。保安队长根据需要,派保安前去查看。效率低,也毫无科技含量可言。

那部电话总是响个没完,传来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指令,却大都与“安全”无关:

物业让保安去搬重物或清理建筑垃圾;业主说家里水管裂了;有人让保安去清理车库里的水坑;业主让保安去救被困的野猫,把开进小区里的共享单车用板车运到外面去;甚至被业主叫去搬家具、搜寻丢失的宠物……

小区门口的保安,什么时候变成了“保姆”

图据图虫创意

这些杂活无须脑力,只需要付出体力。一些业主会递来一包烟、一瓶水表示感谢。但也有一些业主会认为,自己支付的物业费本来就包含了保安的劳动时间,所以这些私人性质的工作是保安分内的事,甚至表现出颐指气使的架势。

对于这些要求,保安们几乎不拒绝。这个小区的保安大多来自农村地区,之前干过种田、养猪、搬砖、跑工地,体力活正是他们擅长的。甚至有些保安会认为,这种“帮忙”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根本没有“拒绝”的选项。

起初,保安们往往会觉得这份工作比过去的日子轻松,为工作的“简单”感到满意。但当杂活让他们每天像陀螺一样忙碌时,便会感到无尽琐碎的工作耗光了自己的精力。久而久之,保安们便再也无法胜任那些需要反应力和警觉性的工作。

有保安感慨:“这份工作最大的优点是不难,最大的缺点也是不难。”他说,只要你当了五年保安,脑子和手都会“钝掉”。

被“浪费”的保安:身材高大、服从听话

“保安应该是社会上最受歧视的职业了,对吧?”

一次聊天中,23岁的小亮抛出了这个问题,让何袜皮颇为意外。小亮骗父母说自己在上海做房产中介。他觉得,如果父亲知道自己其实在当保安,会觉得很丢人,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

几十年来,飞速扩张的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没有技术门槛的保安,便成为了那些没有学历、资本、户口和关系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最容易找到的工作之一。

可即便如此,小亮依然觉得自己在岗位上感受到了鄙视。他年纪太轻,常被同事质问:“为什么你这么年轻就当保安?难道你不能做些更有挑战的工作吗?”

然而,在保安公司眼里,像小亮这样的年轻人反而是稀缺的人才。虽然他不善言辞,不具备强势的性格和魄力,但只要年轻且身高达标,就可能被提拔为班长、队长。

原因很简单:“个子高、长得帅,年纪轻,那么业主们看到了会很高兴,物业经理自然也会高兴。”

小区门口的保安,什么时候变成了“保姆”

图据ICphoto

在何袜皮调查的那家公司,会根据甲方付出的价格提供三种服务标准。有趣的是,服务标准倒不是按照保安能力而定,而是按照年龄区分:35岁以下的保安为A级,35-45岁的保安为B级,45岁到55岁的保安则为C级。

但实际上,由于年轻劳动力的短缺,不少60多岁,甚至70多岁的求职者仍以廉价工资被招进来。就像有人曾在网上吐槽:“我们小区的五个保安凑不出三颗牙。”

为了不让甲方们发现这些超龄保安,公司还有一套“遮掩术”:把年纪大的保安特意排在夜班,希望在夜色的掩盖下,物业经理和业主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年纪。

或者在刚接手项目时用年轻保安,等合作稳定后,再逐渐用中老年保安替换。物业或业主往往很难立刻察觉这种变化,等他们发现年轻保安几乎全部消失,都已经是一年半载之后。

但问题是,既然保安并不真正负责“安保”,只是干些琐碎杂活,业主为何还在意他们的年轻和外形?难道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小区门口的保安,什么时候变成了“保姆”

图据图虫创意

在书中,何袜皮用“炫耀性消费”概念予以解释:业主们想要“享受”的,其实就是这种对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就像一些高档小区给每栋楼配备专职管家。其实这个岗位与保安的日常工作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管家”这个称号,本身就让人想起传统英国贵族在豪宅中的生活方式,而这也正是许多人渴望的文化资本。

白天,管家们大多数时间无所事事,唯一的任务是等业主回家时,穿着规定的着装,向业主敬礼或问候“您好”。但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离开片刻,只能原地浪费已经被业主付费购买的时间——这种浪费本身,就是业主愿意展示和享受的内容。

小区门口的保安,什么时候变成了“保姆”

电视剧《我是保安》剧照

就像是许多人认为,保安的外形和举止代表了小区的品味。某种程度上,保安已经成为了小区门口的一道景观,用以一眼判别小区的富裕程度。

业主们并不是真的需要保安能打能拼,只是需要一群年轻健壮且温顺服从的身体,整齐地站在门口,彰显小区的体面和业主的尊贵,并提升房价和业主的经济地位。

即使自己得不到实用性的帮助,但他们享受的就是服务人员遵循一套“很烦人但又完全不可避免”的礼仪。在这个层面上,如果剔除被浪费的部分,只从“实用性”出发,便会打破了炫耀性消费的根基,缩小了他们和其他群体的差异。

但随着年轻劳动力越来越稀缺,过去这些年由廉价劳动力托起的保安行业,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生活中,我们很少注意到这群每天站在大门口的陌生人的离开或替换,我们总是称呼他们为“那个胖保安”“三号门的那个保安”“那个矮保安”……似乎从来没意识到,他们也会过往,有困境,有恐惧,更重要的是,有变化。

在书的末尾,何袜皮提问:“四十年后,它是否会成为某些人群才能拥有的‘奢侈品’,成为某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