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纸牌照让中国通信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中国联通正式拿下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A13-1牌照)。这意味着,今后中国联通用户在深山、海洋、沙漠等地面网络盲区,不用换卡换号,仅凭普通具备卫星功能的智能手机就能直接连卫星打电话、发消息。

此次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联通正式入局卫星通信主战场,紧随牌照落地,中国联通营业厅已同步上线联通卫星业务,让卫星通信服务从政策层面迈向实际应用阶段。

中国联通卫星业务落地8省市,开通攻略来了!

那么,这张牌照到底特殊在哪?对于联通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行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01

运营商入局是卫星通信实现

“商业闭环”的关键

可能有的用户会有疑问,卫星通信也不是什么新名词,有什么好激动的。但是,大多数用户以前都是只闻其名,有了A13-1牌照,电信运营商才能合法地开展基于手机直连卫星的相关业务。

传统卫星通信需要专用设备,传统的卫星电话又大又重,而A13-1牌照的核心突破在于“手机直连卫星”,现在揣着具有卫星直连功能的智能手机就能在珠峰大本营发定位,这是从“专业设备专属”到“全民可用”的质变。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卫星首席专家谢鹰表示:“卫星通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走向万千大众和千行百业,只有这样,卫星用户规模才能起来,巨型卫星星座才能在商业上 形成闭环。”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牌照允许联通利用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资源,为用户提供话音和短消息服务,未来还可依托低轨卫星拓展手机直连服务。更关键的是“不换卡不换号”模式,现有手机号即可无缝切换卫星通信模式。

此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仅持有A13-2牌照,少了“面向个人移动用户”的关键运营许可,无法合法开展移动终端业务。如今,“联通卫星”业务明确在地面通信网络覆盖不稳定或无覆盖情况下,可直接提供紧急通信服务。

谈及此次发牌的意义,谢鹰表示,电信运营商的参与是卫星走向商业成功的关键前提之一,毕竟C端用户、B端用户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一揽子的通信信息服务,这方面电信运营商经过了长达30年快速发展和积淀,拥有数十万员工,“集团-省-市-县”四级服务体系,服务了十几亿的C端用户和百万级别B端用户,卫星仅仅是一种弥补覆盖不足的环节和手段,卫星运营商要补齐2B、2C一揽子信息服务能力,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只有电信运营商下场了,把卫星能力融入现有2C、2B业务,卫星用户的规模才能迅速做大,规模大了,商业闭环才成为可能,这对于我国构建自主可控的空天信息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02

锚定6G

卫星通信纳入主航道

全球卫星互联网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Starlink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7月已发射9159颗卫星,超7000颗在轨,美国用户峰值下载速度接近200Mbp。这种“铺天盖地”的星座优势,使其在全球的商业应用场景持续扩容。

中国的追赶脚步同样急促。2025年7月27日-8月26日,短短一个月时间,中国也连续发射5批低轨组网卫星,中国版低轨道星座组网也悄然加速。

面对国际巨头的先发优势,中国产业链正在构建独特的竞争逻辑。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发布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地面移动通信优势,带动卫星通信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为产业链合力指明了方向。

谢鹰认为:单独比拼卫星领域发展,我们确实有差距,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将卫星与地面网络深度融合。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桥梁、道路、海运的“一带一路”建设输出,更需要信息联接的‘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国内成功的移动网络建设模式和经验很难复制到国外,随着国家战略需要而构建的星座部署则不尽然,星座部署由于其技术原理,一旦建成就是全球覆盖,这个网络覆盖建设投资远远低于陆地移动通信建设模式。”

在国内市场,“以天补地”的策略精准解决了覆盖难题。通过卫星星座补充目前尚未覆盖的区域,未来地面网络无需再为了单纯的室外覆盖而建设,可以把建设精力集中到室内和容量层。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可以反向实践“以地补天”模式——先通过卫星星座快速实现基础覆盖,待需求增长后再叠加地面网络建设的模式,当然由于电信政策监管,卫星业务落地和地面网络建设都有赖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企业的合作。

“单独的卫星行业我们相比欧美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果加上电信运营商在终端和业务创新力的加持,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当前的差距完全有可能在3-5年赶上,最终实现6G时代的继续领先。”谢鹰说道。

牌照发放的深层意义,在于为“空天一体化”应用按下加速键。谢鹰指出:“美国星链证明了卫星互联网的商业价值,而中国要做的是将其纳入6G主航道。”根据ITU规划,6G卫星标准将于2031年完成,中国信通院已牵头《6G卫星未来技术趋势》等核心项目,在标准制定中抢占话语权。

这种融合正在催生全新应用场景:无人机物流在低空空域用地面网络导航,升至一定高度后自动切换卫星连接;远洋船舶通过卫星实时传输数据,实现远程运维;甚至灾害救援中,地面应急指挥系统能够直接接入卫星。

“未来基站既可以建设在楼顶上,也可以建设在卫星上,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都将因此突破地理限制。”谢鹰强调,单从移动网络建设角度,最后60%陆地面积覆盖建设很难,必要性不足;单从卫星星座角度看,用户规模上不来,商业闭环很难,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很多问题和困难就迎刃而解了。再加上国家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信息“一带一路”最低成本的建设方案一定是卫星星座方案,电信运营商主动拥抱卫星,卫星也主动拥抱电信运营商,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空天地一体化”的6G时代继续领先。

03

普通人怎么用?

业务细则全解读

中国联通卫星业务落地8省市,开通攻略来了!

关于业务细则,需注意三点:一是适用范围仅限中国联通移网用户,不包含无语音功能卡用户、物联网用户、虛商用户;二是业务支持退订,但退订后立即失效,且当月已收取的10元费用不予退还;三是目前仅支持在中国境内(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使用,暂不支持境外使用,若用户退订国际漫游业务,已开通的卫星功能包也将同步无法使用。

资费问题也不容忽视。“联通卫星”业务当前资费为10元/月,包含2分钟免费国内主被叫通话,超出部分及其他服务将按标准资费收取(9元/分钟)。但整体来看,卫星通信费用仍远超地面网络,如何将成本降至大众可接受范围,需要产业链协同攻关。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到2030年发展超千万卫星通信用户,这意味着未来5年需在终端普及、资费优化、卫星星座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中国联通卫星业务落地8省市,开通攻略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隐私保护也是业务落地的重要考量。中国联通明确表示,为保障服务顺利提供,将依照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在最小范围内与天通卫星运营商共享用户的位置信息,这一举措为行业树立了隐私合规的标杆。

这场通信革命的意义不止于技术突破,当手机信号不再受限于地面基站,意味着灾害救援中的“生命通道”将更加畅通。

你认为在什么场景下适合使用卫星通信服务?对10元/月的资费标准有何看法?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