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韩国专家和媒体在困惑中发问:曾经让中韩关系跌入冰点、引发中国民间巨大声浪的 “萨德” 反导系统,为何如今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不再是热门话题?答案或许让韩国有些难以接受:不是我们忘了,而是中国早已跨越了那个被单一防御系统掣肘的时代,站上了更高的战略维度。对今日之中国而言,萨德的战略威胁值已大幅 “贬值”。

韩国人的困惑:中国人为啥不聊萨德了?因为我们已不在同一个维度

回顾 2016-2017 年,韩国决定部署美国 “萨德” 系统,尤其是其核心的 AN/TPY-2 X 波段雷达,探测范围深入中国腹地数千公里,严重削弱了中国战略导弹力量的威慑效能和突防能力。这触碰了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底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应:官方严正交涉、民间自发抵制、经济文化交流几近冻结。“限韩令”“萨德” 一度成为中国舆论场最热的关键词,那时的萨德,确实是一个具有重大地缘政治影响力的 “麻烦制造者”。

然而,时移世易。中国在过去几年展现的战略能力跃升,已经让萨德的战略意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萨德系统主要用于拦截中近程弹道导弹,但对具备 “打水漂” 式机动能力、飞行轨迹难以预测的高超音速滑翔体(HGV)拦截效率极低甚至无效。DF-17 等武器的成熟部署,意味着中国拥有了可靠突破萨德乃至更先进反导体系的能力。

东风 - 41 等洲际导弹携带的多枚分导式核弹头,以及可能的诱饵技术,极大增加了拦截难度,饱和攻击足以让任何单一反导系统顾此失彼,萨德的拦截弹数量在饱和打击面前杯水车薪。

韩国人的困惑:中国人为啥不聊萨德了?因为我们已不在同一个维度

中国拥有先进的反辐射导弹和隐身战机,具备在冲突初期精确打击、摧毁或压制萨德雷达站的能力,从根本上拔掉这个 “眼睛”。

中国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导弹预警卫星体系,能更早发现敌方导弹发射,提供更长的预警时间,大幅削弱萨德雷达的早期预警价值。

中国自身也在发展包括动能拦截弹(如公开试验的红旗 - 19 等)、激光武器在内的多层反导体系,对萨德所针对的中程导弹威胁,有了更强的自主防御手段,对其依赖度(感知层面)相对下降。

中国强大的电子干扰和网络攻击能力,理论上可以对萨德系统的雷达、通信和指挥控制系统进行软杀伤,使其失效或效能大打折扣。

中国 “三位一体” 核打击力量,尤其是海基(战略核潜艇)和空基(轰 - 6N 搭配空射弹道导弹)力量的现代化和生存能力提升,确保了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可靠性与可信度。这使得任何针对中国陆基导弹的局部防御(如萨德),都无法动摇中国核威慑的根本基石。

韩国人的困惑:中国人为啥不聊萨德了?因为我们已不在同一个维度

韩国部署萨德的初衷 —— 防御朝鲜导弹威胁或许未变。但在中国看来,萨德附带的战略监控能力及其所体现的美国军事力量深度嵌入半岛、围堵中国的意图,才是核心关切。

如今,当中国拥有了多种有效反制甚至压制萨德的手段,并在更广阔的战略层面(高超音速、反卫星、核力量现代化、远洋海军)与美国展开博弈时,萨德作为一个具体的、局部的、且可被有效破解的 “点” 状威胁,其在中国整体国家安全评估中的权重自然大幅下降。它从一个可能颠覆战略平衡的 “大麻烦”,变成了一个可管理、可应对的战术性问题。

中国不再 “热聊” 萨德,并非遗忘或妥协,而是战略重心和关注点的自然上移。我们谈论的是高超音速竞赛、空天安全、深海战略、人工智能军事化…… 这些才是塑造未来大国博弈格局的关键领域。

韩国人的困惑,恰恰折射出中韩两国在战略视野和能力上的差距。当韩国还在为家门口部署了一个 “盾牌” 而纠结于邻国的反应时,中国已将目光投向更高维度的战略制衡与塑造。萨德,曾经的风暴眼,如今在中国恢弘的战略棋局中,已降格为一枚分量有限的棋子。这,就是 “维度” 的差异。韩国若想真正理解中国的 “沉默”,或许需要先跳出萨德的思维框架,抬头看看那片更广阔、也更激烈的战略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