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晖
据《湖南日报》消息,9月8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三亚调研湖南相关企事业单位驻海南机构运行发展情况。海南省委书记冯飞一同调研。
在海南期间,沈晓明一行先后前往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湖南科技大学三亚研究院科考船、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地。
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亲切关怀下于2019年成立的,致力于中国主要粮油作物的性状研发及品种改良,是国内生物育种新生力量。
湖南科技大学三亚研究院是湖南科技大学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于2024年共同组建的,聚焦于海洋资源勘探技术与装备、深远海装备材料开发与应用、海底钻探岩土力学等三大核心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成为海洋装备科技创新的高地、人才引进的优选平台、国际合作的桥梁以及成果转化的重要孵化器。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由湖南省政府、海南省政府共同组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等11家单位共同建设,总部设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耐盐碱水稻核心种质创制、耐盐碱水稻重要品种培育为核心,构建耐盐碱水稻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体系,面向我国不同类型盐碱地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与种植推广,辐射并服务东南亚、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盐碱地种稻需求。
此次调研,沈晓明深入了解了主要粮油作物育种技术研发进展、深海资源开发与装备研究、耐盐碱水稻科技创新等情况。
他指出,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共同争取政策、项目等支持,更好实现协同发展。
无论是粮油作物研发,还是深海资源开发,背后都和国家重大战略息息相关。
以粮食安全为例。
我们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别人是靠不住的,所以说粮食安全这根弦要始终绷紧。去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了1.4万亿斤的新台阶,增产了221.8亿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去年,湖南粮食总产量达615.6亿斤,创近9年新高。同时,湖南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3.46%。2024年11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曾对外介绍,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杂交水稻实现连续五轮高产跃升,单季亩产突破1200公斤。国家首批审定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中湖南省有8个。
但湖南的农业产业发展仍存在“大而不够强”等问题。此前,就有湖南省政协委员提到,湖南应着力解决创新能力偏弱、农产品加工短板、数字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破题的关键,就是科技创新。而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携手共进。
海南是一个热带资源丰富、农业经济总量和农业人口占比较高的省份,约有80%的土地在农村,20%的GDP来自农业。
对海南而言,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高质量推进国际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支撑。不过,作为一个岛屿省份,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间不长,农业原有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
此次在海南三亚调研期间,沈晓明指出,要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围绕关键核心问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要以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