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看似普通的医疗专机,两架突然出现的解放军战机,一场发生在金门上空“目视距离内”的跟踪查证——这起几个月前发生的空中事件,近日被台媒重新翻炒,意外揭开了台海局势的现状:解放军对台湾周边空情的掌控力度,已经细到了“连蚊子飞过都要查”的程度。
近日,岛内媒体突然报道称,几个月前,金门上空发生了一场无声的一幕:一架隶属于台湾安捷航空的P-2012型医疗专机正在执行紧急医疗转运任务,突然,两架解放军战斗机出现在其目视范围内,实施识别查证。
台湾这架泰克南P2012飞机,确实不是军用机型。它平时任务非常单纯:负责将金门岛上无法处理的急症病人转运至台湾本岛。
但问题就在于,这架飞机航线不固定、班次极少,在雷达上突然出现并向大陆方向飞行时,就引起了解放军警觉。
于是,一架歼-10C战斗机和一架歼轰-7A“飞豹”战斗轰炸机迅速升空,抵近查证、伴飞“护送”,直至该机降落金门。
尽管台方事后强调该机“全程开启ADS-B信号”,但大陆方面显然没有轻易采信——毕竟,美军RC-135V、P-8A等军机都曾多次伪装ADS-B信号进行抵近侦察。这一切,不过是解放军在敏感空域的一次常规操作。
而事件发生后,台空情指挥中心并未立即公开,而是选择了低调处理,直到数月后才通过岛内媒体部分披露。
台当局嘴上喊着“不惜开第一枪”,真到了关键时刻,却连一架飞机都不敢派。这种“外强中干”的姿态,暴露了台军当前的战略困境。
近年来,台军不断从金门、马祖等外岛撤出兵力,防御部署几近“躺平”。尤其是在今年大陆海警启动厦金海域常态化执法巡查后,台方所谓的“水域控制权”已名存实亡。
台海巡船不仅不敢靠近大陆执法船,甚至在追逐中被轻易甩开——空域领域不过是这一趋势的延续。
其实,面对这种形势,台当局也曾试图反抗。此前,台防务部门就曾高调宣称,若大陆军机、军舰进入“12海里范围”,将行使“自卫权”、打响“第一枪”。
这种言论表面上是在为岛内势力壮胆,实则暴露了其深层焦虑:随着解放军联合战备警巡日趋常态化,台军的反应时间被大幅压缩,所谓“防御纵深”已几乎不存在。
然而,言辞上的强硬掩盖不了行动上的软弱。当大陆战机进入金门空域时,台军一度“乱了套”,最终却选择按兵不动。
这种举棋不定的背后,是台当局对大陆军事实力的清醒认知——他们深知,一旦“开第一枪”,后果会很严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岛内部分绿营专家借机开始炒作所谓“大炮打蚊子”,甚至担忧未来解放军可能“胁迫民航降落大陆”。
这种言论看似忧心忡忡,实则是在刻意误导舆论——事实上,只要飞行器合规、无威胁,解放军完成查证后自然会放行。台独分子的“被害妄想”,恰恰暴露了其做贼心虚的心理。
而战略层面看,此次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战机查证,这恰恰体现出解放军在台海空中管控上的三层能力:
第一层是“看得见”。解放军已在台海周边建成严密的对空监视网络,从雷达、预警机到电子侦测设备,哪怕是小如通用飞机的目标,也能第一时间捕捉。
第二层是“够得着”。常态化的巡航机制,意味着总有战机处于任务待命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目标,迅速响应、直扑目标空域——正如这次事件中,歼-10C和“飞豹”的快速出击。
第三层是“打得准”。别看“飞豹”已不是最新型号,但它航程远、留空时间长,特别适合这种“巡逻-查证-监视”类任务。它与歼-10C的搭配,正说明解放军战术选择的灵活性与实效性。
而这三层能力的背后,是一张正在不断收紧的战略大网。
台军退役将领私下坦言:“今天解放军能监控医疗飞机,明天就能拦截从日本、菲律宾方向飞往台湾的运输机;今天他们常态巡航,明天就能在几分钟内飞临台湾本岛。”
这不是幻想,而是现实——台湾海峡平均宽度仅约180公里,解放军巡逻位置常距台岛不足百公里,搭配射程200公里以上的霹雳-15空对空导弹,已具备从巡航位置直接发动打击的能力。
未来局势的发展已逐渐清晰:随着新型战机陆续部署东南沿海,解放军在台海空域的掌控力将进一步增强。而台军所谓的“反制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岛内专家分析认为,这起事件虽小,却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预演。它显示出,解放军已具备在台海范围内实施“全面航空管制”的能力。
一旦未来台海进入军事危机状态,解放军完全可以凭借现有巡航体系,快速转进为作战阵型,封锁台岛周边空域,阻断外部干预力量、制止岛内人员外逃。
回过头看这起事件,它从来就不是一次“误会”或“过度反应”,而是向台当局传递了一个信号:岛内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在大陆的注视之下,无论台方如何虚张声势,真正的主动权始终在大陆手中。
可预见的未来里,这样的查证只会多、不会少。而台海局势的下一步,或许不再取决于“解放军会不会来”,而只取决于——“什么时候来、以什么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