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目标点位后,临退役老兵杨海勇(左)带领新兵孙小辉观察点位周边情况。 本报特约记者 陈武斌摄
9月的高原,寒风渐起。一大早,西藏军区某部昆木加哨所响起急促的哨声,官兵迅速集结,准备出发巡逻。队伍中,既有即将退役的老兵,也有刚分配到哨所不久的新兵。对新兵来说,他们将首次执行巡逻任务,对临退役老兵而言,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踏上巡逻路。
昆木加哨所海拔4900多米,哨所官兵担负着边境线的守防任务,常年巡守风雪山口、雪山界碑。高寒缺氧,峭壁悬崖……高原巡逻路,一代代哨所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边疆,用忠诚和担当诠释着军人的使命。
“‘老带新走一遍巡逻路’是哨所多年来的传统,目的是让老兵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新兵传授巡逻经验。”该部领导介绍,按照规定,临退役老兵退伍前一周就可以离开哨所,前往海拔较低的驻点准备办理手续。今年,由于训练计划调整,新兵下哨时间较以往晚了一周。哨所临退役老兵们主动向连队党支部提出申请:推迟离哨时间,等新兵下哨后,带他们走一遍巡逻路。
晨雾缭绕,官兵整装待发,哨长闻路仔细检查物资装备并强调巡逻纪律。此次任务,他们将前往某界碑进行巡逻。目标点位与哨所海拔高度相差较大,途中需翻越几座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口,是防区内最艰难、最考验意志的巡逻路之一。
连日来的降雨,让碎石路面布满青苔,巡逻队伍刚来到山脚,天空又飘起细雨,路面更加湿滑难行。“老兵站两头,新兵在中间!”闻路与临退役老兵、二级上士杨茂华商量后,迅速调整巡逻队形。
“一定要看清脚下的路,每一步都要靠里走,小心右侧悬崖……”海拔不断升高,路况愈发复杂,有的路段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而有的路段只能手脚并用才能通行,作为巡逻队伍中经验最丰富的老兵,杨茂华走在队伍前面。他一边提醒新兵注意脚下安全,一边讲解经过危险路段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此刻,雨点开始密集落下,冰冷的雨水顺着脸颊流淌,战友们急促的呼吸声仿佛就在耳边,新兵孙小辉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往前挪。行至山腰时,他突然脚底一滑,整个人向后倒去。危急时刻,临退役老兵、中士杨海勇飞身侧卧,紧紧拉住他的腰带。与此同时,与杨海勇临近的几名战士迅速弯腰,协力将他们拉了起来,山腰上,滑落的石头径直向山下滚去。
险情解除,队伍继续前进。行至一处巨石前,巡逻队伍停下脚步。闻路走上前,从口袋中掏出提前准备好的一包糖果,放在一块石板上。
“老班长,我们来看您了……”巨石前,大家持枪行礼,新兵们挨个进行自我介绍。闻路告诉记者,1994年冬天,时任二班副班长陆永刚因放心不下首次执行巡逻任务的新兵,感冒初愈的他坚持带队巡逻。巡逻途中,队伍突遇暴风雪,强烈的高原反应诱发急性肺水肿,陆永刚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雪域高原。多年来,每逢新兵首次巡逻,哨所都会组织他们前来祭奠老班长。
风停雨歇,新老兵再次踏上巡逻路。“界碑就在对面山顶,咱们再加把劲!”闻路一边鼓励大家,一边观察地势,带领官兵向山顶攀登,顺利抵达界碑处。
雪山之上,蓝天之下,首次执行巡逻任务的新兵认真擦拭界碑。成功登顶,并拿起画笔为界碑描红,孙小辉难掩激动。他说:“山河无言,界碑就是战士,战士就是界碑,为祖国守好边防线,是一名军人的职责!”
描红结束,临退役老兵们面对界碑庄严宣誓:“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即将退出现役,我宣誓……”天高云阔,军旗猎猎,老兵们的铿锵誓言在雪域高原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