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42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巴勒斯坦时,美国再度投下反对票的画面,这场发生在2025年的投票风波,正在触发联合国成立八十年来最深刻的制度反思。

环球时报援引法新社消息称,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给各成员国和所有工作人员写了一封信,主要涉及到2件事:

其一,要将联合国2026年的常规预算削减15%以上,也就是5亿美元左右。

根据联合国官员的说法,这意味着超过2600个岗位即将消失,和平安全、人权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核心项目也将缩水。

至于原因,是因为截至今年9月,中美俄等60多个成员国还没有交会费。不过,同样是“未缴纳”,背后的原因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美国欠款高达15亿美元,独占欠费总额的大头,成为最大的“老赖”;

中美俄会费没交齐,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先废除五常一票否决权?

相比之下,俄罗斯虽然受西方制裁影响支付能力,仍努力履行义务,并主张推动“去美元化”的国际结算体系,试图从根子上改变国际财政架构。

而中国虽然缴费时间偏晚,却始终坚持在年底前全额付清,完全是出于财政调度和国际策略的双重考量。

事实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戴兵去年就曾明确指出,现行会费分摊机制存在严重不公平:发达国家长期欠费或试图降低比例,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担份额却持续上升。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不仅停止缴纳会费,还大幅削减对外援助,甚至让国会撤销已批准的拨款。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其“美国优先”战略在国际组织中的延伸。

其二,除了古特雷斯提出的改革,远不止于削减预算,还呼吁对安理会进行结构性改革。

古特雷斯主张摒弃1945年旧格局,限制五常否决权,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发生种族屠杀、战争罪或大规模平民伤亡——也不能随便一票否决,必须公开说明理由并接受联合国大会审议。

中美俄会费没交齐,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先废除五常一票否决权?

俄乌冲突中,俄罗斯连续多次动用否决权,挡掉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决议。哪怕十几国赞成,只要俄罗斯举手反对,决议立刻夭折。

加沙局势中同样尴尬,阿拉伯国家提出停火决议,美国否决;美国自己起草的版本强调“自卫权”,又被其他国家反对。来回拉扯,最终只有炮火没停下来。

用古特雷斯的话说,这种局面正在侵蚀安理会的“合法性”。最新调查显示,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执行率已从冷战结束初期的70%降至如今的不足40%。

他甚至直言:“联合国正面临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权威危机。”连老百姓都在质疑:如果连停止战争都做不到,联合国还有什么用?

但问题来了:谁愿意自己绑住自己的手?

分析指出,英法此举实为“道德站位”。两国近年来在安理会的影响力持续下降——英国脱欧后国际话语权萎缩,法国在非洲传统势力范围受到挑战。

中美俄会费没交齐,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先废除五常一票否决权?

通过推动改革,它们既可塑造“进步形象”,又无需真正放弃否决权,因为它们笃定中美俄不会同意改革。

首先是美国,绝不会放弃否决权。

目前美国是以色列在安理会的“保护伞”,也是制约伊朗、朝鲜的关键工具。白宫发言人近期明确表示:“否决权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机制。”

然后是俄罗斯坚决反对限制。普京曾称否决权是“防止联合国沦为西方工具的最后防线”。

而中国是谨慎但务实。中国是五常中使用否决权最少的国家,但近期在涉疆、台海议题上屡遭西方提案挑战。中国支持安理会改革,但强调应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而非削弱否决权。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安理会改革应坚持“协商一致”原则,避免强行推动。外交部发言人近期表示:“改革应寻求最广泛共识。”

整体来说,联合国否决权的改革很难实现,主要就是三大现实障碍:

中美俄会费没交齐,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先废除五常一票否决权?

其一,法律层面:改革先得过五常自己这一关。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改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联大三分之二会员国同意、安理会通过,且所有常任理事国都不反对。换句话说,五常拥有一票“否决改革”的权力。

这几乎成了一个闭环死结:改革想要成功,必须先让不愿改革的人同意改革。

其二,利益分歧。新兴国家(如印度、南非)要求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但非洲与拉美国家之间、日德与印度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其三,地缘矛盾:中美战略竞争、俄西方对抗使五常更难妥协。

可以说,从战略层面看,一票否决权是大国的“护身符”。有了它,哪怕与全世界为敌,也能在最关键的问题上保住主动权。

中国虽然极少使用否决权,但也明确表态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未支持削弱否决权。

中方支持“循序渐进、广泛共识”的改革,但反对设定时间表或强行推动。换句话说,中国不拒绝改革,但绝不同意激进的方案。

中美俄会费没交齐,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先废除五常一票否决权?

美俄更不必说——乌克兰和加沙的局势已经说明一切。

所以“限制否决权”提案真正落地的可能性极低。

而这一点,古特雷斯当然很清楚,所以其真正目的或许改革不是重点,而是以“改革”为议题,重新唤起世界对联合国存在的关注。

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注定是场漫长博弈,但现在这场博弈揭示了一个愈发清晰的现实:全球秩序正在松动,旧体系已难以容纳新世界的矛盾与合作。

没有人愿意放弃权力,但也没有人能承担联合国彻底失能的代价——或许正是这种“微妙的平衡”,成了改革唯一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