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安多家法院电话被标记为诈骗 有律师吐槽差点漏接开庭通知

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电话被21人标记为诈骗电话。(来源:社交平台)

信网9月26日讯“看到‘骚扰电话’标记本想挂掉,接起来才发现是法院来电。”近日,陕西省西安市一位律师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经历引发热议。据其描述,他接到陕西西安区号(029)的法院座机时,发现该号码已被13人标记为“骚扰电话”,“若不是职业习惯多了个心眼,很可能错过重要案件通知。”信网(0532-80889431)调查发现,法院电话被误标并非个例,除普通用户误操作外,部分被执行人故意标记的行为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不仅给当事人带来困扰,更增加了司法工作推进难度。

法院电话“躺枪”原因复杂 被执行人故意标记成新隐患

信网梳理发现,多地都曾出现法院及司法相关机构号码被误标为“骚扰电话”的情况。此前,上海某法律咨询公司的官方咨询号码被360手机卫士标记为“骚扰电话”,企业无奈将标记平台诉至法院。青岛市民王先生也曾反映,因手机提示“疑似骚扰”,他差点漏接当地法院送达传票的来电。

为何官方司法电话会被误标?信网采访了青岛市某法院工作人员李先生,其详细分析了背后原因:“首先是普通用户的误操作,不少人接到陌生座机后未仔细核实,就随手标记为‘骚扰’;其次,诈骗分子常冒充法院人员行骗,用虚假号码谎称‘账户涉案’‘需交保证金解封’,这些诈骗号码被标记后,部分用户会对同区号的官方电话产生警惕,导致‘连坐’误标。”

值得注意的是,李先生还提到了一个特殊情况:“部分被执行人因逃避履行法律义务,对法院电话存在排斥心理,会故意将法院座机或诉讼服务热线标记为‘骚扰电话’,甚至在社交平台分享‘标记技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逃避接收传票、执行通知等法律文书,给案件执行和司法程序推进带来阻碍。”此外,部分电话标记平台依赖用户反馈量判定,若误标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未及时人工审核就会导致官方号码“蒙冤”。

专业人士教您辨别法院电话与诈骗电话

“法院电话被误标,无论是误操作还是故意为之,都可能导致当事人错过传票送达、庭审通知、执行告知等关键信息,影响案件正常推进,甚至可能让被执行人借此规避法律责任。”李先生告诉信网,为帮助市民准确辨别,法院已通过官网、公众号等渠道公示官方联系方式,同时总结了实用辨别技巧。

法院官方电话多为固定座机,且带有当地区号,号码多为连续政务序列数字,而非170、171等虚拟运营商号段;全国法院统一诉讼服务热线“12368”为官方专用号码,接到此号码来电可放心接听,如需咨询也可主动拨打该热线,核实案件相关信息。

法院来电会清晰说明事由,如“您涉及某案件需领取传票”“某执行事项需核对财产信息”,且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提供银行卡密码或验证码;若对方开口提“账户冻结”“不交钱就抓人”,或用威胁语气施压,均为诈骗电话。

若对来电存疑,可挂断后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登录“中国法院网”或当地法院官网,查询公开的诉讼服务电话;也可携带身份证前往就近法院立案庭,由工作人员协助查询是否有相关案件或通知。李先生特别提醒:“法院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让当事人‘点击验证’,也不会在非工作时间以‘紧急案件’为由要求转账,遇到这类情况务必警惕。”

平台需优化审核机制 合力破解“标记乱象”

针对号码误标问题,李先生建议,电话标记平台应建立政府及司法机构号码“白名单”,对政务、法院等官方号码进行特殊识别保护;同时优化审核机制,对涉及政务、司法类的标记申请,增加人工复核环节,避免机器误判,尤其要排查“批量恶意标记”的异常情况。

他也提醒市民,接到陌生电话时,可先简短接听核实身份,确认为骚扰或诈骗电话后再标记;若发现法院等官方号码被误标,可通过手机厂商或标记平台的“误标反馈”通道申请取消。对于故意标记法院电话、逃避法律义务的被执行人,李先生强调:“这种行为无法真正规避法律责任,法院会通过邮寄、公告等多种方式送达法律文书,被执行人恶意逃避的,还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谷正原)

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被6人标记为诈骗电话。(来源: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