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启动“星城时序 非遗万象——我们的节日·国庆中秋系列活动”

9月25日,秋意漫染橘子洲头,一场传统与潮流交织的文化盛事启幕。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的“星城时序 非遗万象——我们的节日·国庆中秋系列活动”在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亮相,同步揭幕的“绣画之间——绣娘画家刘欣如的心象之境”展览,更以针线笔墨为引,为双节文化季拉开雅致序幕。

活动现场,中国茶艺优雅呈现,茶汤流转间漫溢东方雅韵;一级演奏员刘慧扬端坐台前,指尖轻拨古琴,一曲《流水》倾泻而出——琴音清越如涧泉鸣石,余韵绵长似秋云绕峰;湘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汝龙带来的湘剧《水调歌头》,以醇厚婉转的唱腔演绎千古名篇,与明月遥相呼应,共抒佳节情怀;民乐演奏《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市民游客齐声合唱,深情涌动。

非遗展示区内,湘绣、传统和香制作技艺、染缬技艺等项目齐聚亮相,精巧作品与互动体验相映生辉,传递出非遗的温度与活力。在《沁园春·长沙》接力绣区域,气氛尤为热烈,众人穿针引线,以绣寄情,在一针一线中再现词中的壮丽山河,家国情怀在此凝聚升华。一位参与接力绣的市民朋友指尖还沾着丝线的温度,兴奋地分享:“第一次用刺绣的方式‘书写’《沁园春・长沙》,针脚落下时,好像真的触摸到了词里‘橘子洲头’的壮阔,我们绣的不只是布上山河,更是对家乡、对祖国的满心热爱。”

开幕日的热闹场景仅是序章,整个双节期间,围绕“礼赞华诞 月满星城”主题打造的五大板块、百余场活动,将为市民游客带来从“静态观赏”到“动态参与”的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打造非遗有“展”、非遗有“习”、非遗有“戏”、非遗有“集”、非遗有“行”五大内容板块,将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推出100余场精彩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传习、动态化展演,让非遗从场馆走入生活,营造兼具传统底蕴与时尚气息的节日氛围。

非遗有“展”:作为“双节”前夕隆重推出的展览——“绣画之间——绣娘画家刘欣如的心象之境”通过针线年华、笔墨丹青、浓墨重彩三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以笔墨针线为线索,介绍绣娘画家刘欣如从刺绣走向绘画,从工笔走向重彩的艺术成长历程。

非遗有“习”:国庆期间将开设湘绣、长沙剪纸、中国结编织技艺、新康木雕等非遗项目的红色主题传习;中秋时段则推出面人(长沙面塑)、传统和香制作技艺、长沙谜语等团圆主题手作体验。

非遗有“戏”:10月1日至6日,长沙非遗馆戏园连续上演舞台剧、长沙弹词、湘剧、古琴、民乐等专场演出,打造“可听可看可感”的非遗舞台,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非遗有“集”:联动洋湖水街开展国潮夜市与中医药文化节,在丰富夜间生活的同时拉动夜间文旅消费;中秋当晚,长沙非遗馆将举办“月满星城·中秋雅集”,融合拜月仪式、诗词吟唱、非遗茶点与手作展示,打造沉浸式东方美学场景。

非遗有“行”:将组织高校学子赴靖港古镇开展非遗田野调查,深入挖掘非遗内涵;走进橘子洲头开展《沁园春·长沙》创作采风,推动“非遗+研学”深度融合。

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开幕,以“非遗”为纽带,开展系列活动、举办专题展览,将湖湘文化千年积淀的厚重底蕴,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情共鸣紧密相连,精心打造节日里的非遗盛宴,用非遗之美礼赞祖国华诞,用文化之韵传递家国温情,更是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办会兴城,落实“一地办会,多地联动”的有力举措。

来源:新华网

编辑:何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