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军歼-10C战果有误,原来不是6:0?英国媒体刚刚披露的“5·7”印巴空战细节,再次将这场数月前的冲突推上风口浪尖。
5月初,克什米尔上空划过几道战机尾迹,一场不到十分钟的空战,撕开了一道印度空军至今无法愈合的伤口。
最初公布的战报显示,巴基斯坦以零损失击落印军6架战机,包括被西方捧为“王牌”的“阵风”战斗机。
但几个月后的现在,英国《空军月刊》编辑沃恩斯在专访了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后,披露了更残酷的真相:实际击落数可能高达8架,包括4架“阵风”,编号为:BS001、BS021、BS022、BS027,此外还有1架苏-30MKI、1架米格-29UPG和1架幻影-2000H,还有一架是“苍鹭”无人机。
据称,空战打响前,印度空军其实就已经漏出了破绽。
4月下旬,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袭,在未调查的前提下,印度就立马认定与巴基斯坦有关。
对此,巴方也是高度警惕,加强了对印军的实时监控。
随后,巴军太空司令部就通过卫星图像发现,印军C-17和伊尔-76运输机在西部边境频繁起降超500架次,连最精锐的第101中队“阵风”战机也从东部基地悄然西调。
这些动向被巴方视为进攻前兆,巴空军参谋长西杜上将随即下令全军进入最高戒备。
事实也确实如巴方所预料,5月7日,做足了准备的印军,派9个编队(每个编队含4架苏-30MKI、2架阵风、2架幻影-2000)越过边境。
但他们不知道的事,巴军预警机已在300公里外划定了电子围栏。
“干掉他们,别让他们踏入一寸土地!”西杜的命令通过Link-17数据链瞬间传遍所有战机。
此时巴军飞行员做的第一件事,是关闭机载雷达——这是现代空战中最危险的“盲飞”,却也成了此次冲突中致胜的关键。
由中国帮助建设的数据链系统,让预警机成了整个战场的“上帝之眼”,每架歼-10C同步接收3-4个目标参数。
当PL-15导弹点火升空时,印度战机的电子战系统甚至误判来袭目标为“虚假信号”,等飞行员目视到导弹尾焰,规避窗口已不足3秒。
讽刺的是,印度为“阵风”配备的泰雷兹电子战系统,原本是针对俄制导弹设计的。
而PL-15的频谱捷变技术,恰好在法式防御体系的识别盲区里。
一位参与过中巴联合军演的军官透露,歼-10C在模拟对抗中曾多次测试“诱饵信号+主攻弹道”的组合战术,这种专门克制西方电子战系统的打法,最终在实战中让“阵风”被击落。
至此,这场冲突以8:0的结果结束。
整体来看,技术代差是直接原因,而印军混乱的信息化建设则是更深层的败因。
当巴军电子战部队切断印军通讯后,一些苏-30MKI飞行员试图用备用频道联系基地,却和“阵风”编队失去了协同。
这种各自为战的混乱,根源在于印度装备的“万国牌”困局——俄制战机、法式雷达、以色列导弹之间的数据接口互不兼容,导致预警机、战斗机和地面指挥系统形成了三个信息孤岛。
反观巴基斯坦,中国提供的DTS-03数据链技术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已将预警机、歼-10C、枭龙甚至防空导弹阵地全部接入同一网络。
西杜上将推动的“多域作战”改革,更让网络司令部的黑客能直接瘫痪印军卫星链路。值得注意的是,巴军在此战中还动用了一支特殊力量:部署在印控克什米尔的线人网络。
《空军月刊》称,从斯利那加到瓜廖尔,每个机场的飞机起飞时间都被巴方实时掌握,这种“人力大数据”与科技监控的结合,让印度几乎无密可保。
事实上,美媒先前就曾爆料:巴基斯坦早在八年前,就可能通过卡塔尔的“阵风”培训项目摸透了对手的底牌。
印度媒体始终不愿承认,被击落的4架“阵风”中,编号BS027的战机曾在卡塔尔空军序列中出现过。
2017年那段往事,如今看来成了命运的伏笔:当时卡塔尔因飞行员短缺,被曝雇佣巴基斯坦飞行员试驾新到货的“阵风”,尽管法国使馆紧急辟谣,但两国特殊的军事合作传统让此事可信度极高。
巴方专家曾分析,卡塔尔版“阵风”与印度采购的型号在雷达和电子战系统上存在15%差异,但飞行包线、机动短板等核心特征完全一致。
这也是巴基斯坦能取得大胜的原因之一。
这场空战正在触发连锁反应。
印度军方近期紧急向法国达索公司提出升级“阵风”电子战系统的需求,但法方表示至少需要18个月周期。而巴基斯坦则加速接装歼-10C的改进型号,据称新版战机将配备射程超过200公里的PL-21导弹。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国内开始出现质疑“向西看”战略的声音,部分将领主张重新评估俄制苏-57战机的采购计划,但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军工产能不足,让这一选项充满变数。
对于普通印度民众而言,最刺痛的可能不是技术落后,而是信念崩塌。空战后印度政府派出多个宣讲团赴各国宣称“胜利”,但《空军月刊》的报道让这些努力全都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