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国际象棋团体比赛的相片。

我在1987年六运会国际象棋团体赛当裁判 | “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1987年11月21日至12月3日,第六届全运会国际象棋团体比赛在广州番禺英东体育馆展开角逐,进入决赛的男女各十支队伍进行九轮大循环比赛,比赛排名先看总局分,再看总场分。跟现在联赛赛法不同,这种赛制对实力平均的队最有利。如果队中两名棋手实力强大,但另一名棋手实力不济,这样就很不利。

我在1987年六运会国际象棋团体赛当裁判 | “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比如女子比赛。河北队是最后一名,可是它实际上赢了4场,战胜了山西、北京、上海、江苏——如按场分计算,河北队是第六名。可一按总局分计就不行了,一台得分太低。冠军浙江队各台得分为:一台6.5,二台6,三台5.5,实力很平均,没有明显短板,虽然输给了第二名的四川、第五名的北京,但这并不影响浙江队夺得全运会女团冠军!

在上面的赛场相片中,很多当年参赛的运动员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笔者本人当年也担任了裁判工作,当时坐在男子赛场最右下角位置,旁边好像是山西一台叶江川。男子赛场远处那里可以看到东道主广东队陈德在紧张地注视一台梁金荣、二台邓孔亮对局,梁金荣旁边站着叉腰的裁判是当时刚晋升为国家级裁判的广州李国华。左上角坐着的女裁判是当时广东女队陈弈琅的妈妈余莉莉。

我在1987年六运会国际象棋团体赛当裁判 | “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笔者当年才19岁,19岁担任全运会棋赛裁判空前不敢说(当时番禺也有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裁判),绝后有可能,随着赛事越来越规范,担任重大比赛裁判就需要一定的资历和等级。笔者当时是一级,能做裁判一是前辈提携,二是沾了东道主的光。当时一名裁判负责两台棋,这场是三台广东陈德对安徽禹继宏,我的后面是广东四台林伟光。

这次国家最高规格的全运会国际象棋团体比赛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作为比邻香港、澳门的前沿省份,正处在敢为人先的时候。当时最好的棋手纷纷参赛,可谓精英荟萃,高手如云。

这是我当时请大师们写的签名,基本上是当年的风云人物,非常有纪念价值。我当时还请了围棋、象棋名将签名,包括陈祖德、杨官璘,现在成了“文物”了。顺便吹一下:后来的世界冠军谢军当时只有15岁,但已经锋芒毕露,小有名气,我很懂行地请她签了名。

我在1987年六运会国际象棋团体赛当裁判 | “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六运会的邮票、首日封供大家欣赏:

我在1987年六运会国际象棋团体赛当裁判 | “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我在1987年六运会国际象棋团体赛当裁判 | “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我与后来的国家队领队李文良老师(左)合影,我们一个最北一个最南,特别谈得来,我当时只有19岁,文良是我兄长。这里是广州番禺莲花山,背景是珠江。现在应该是高楼林立,看不到珠江了。李文良老师回忆道: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喝蛇汤,味道真鲜啊!棋谱没记清楚,这个记住了。他还说当时比赛气氛非常紧张,非常难忘。

我在1987年六运会国际象棋团体赛当裁判 | “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下图是我当时在比赛场地:英东体育馆门口留影。当时这里是郊区,周围都是荒草。每次运动员和裁判员都是坐专车从住地过来,现在这里早就变成市中心,周围全是高楼大厦围绕。当时英东体育馆门口还悬挂着:热烈欢迎以霍英东为团长的第六届全运会香港参观团。

我在1987年六运会国际象棋团体赛当裁判 | “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当时湖北男队第一台的杨武明老师告诉我:他当时24岁,1987年全运会,在我们当时的棋手心里,应该算是一个“绝唱”。由于国家实行奥运战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几乎所有的体工队都砍了非奥项目。有棋院的省份保留了队伍,挂靠在体工队的队伍大都被砍了。他说:从1977年棋类项目的恢复,到1987年奥运战略,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

作者简介

王韬,国际象棋国家级裁判、国际棋联教练员,广州市国际象棋协会副秘书长。1987年担任六运会国际象棋裁判。

文 | 王韬 记者 赵亮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