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董鑫

近些年来,各地树起绿色发展“风向标”,不断完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发有为。

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报道,聚焦湖北省宜昌市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干部在长江大保护一线履职担当的经验做法。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在污染治理中弄虚作假,实行“一票否决”

△蜜柚丰收时节,点军区联棚乡党员干部参与助农活动

考核是引领绿色发展的“指挥棒”。

宜昌市组织部门重点聚焦践行“两山”理念实不实、发展“含绿量”足不足、群众获得感强不强、城市美誉度好不好,围绕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公众评价3大维度优化考核内容。

在生态保护方面,将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与全市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相衔接,对所辖14个县市区分三类开展考核评价,山区县领导班子履职情况更加看重生态环保,指标上突出污染防治、节能降碳、河湖长制等5个考核项,权重高于其他县5个百分点。精简归并与长江大保护关联度不高、引领性不强、聚焦度不够的考核指标,推动县市区指标总数减少90%以上。

在绿色转型方面,聚焦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面归集发改、科技、经信、招商等部门产业发展情况,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科技成果转化、技改投资占比、单位GDP能耗等内容,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重要依据。把“落实长江大保护打折扣、搞变通”明确列为政治表现的负面评价要素,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在污染治理中弄虚作假的,实行“一票否决”。

在公众评价方面,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述职评议的“必答题”,在考核过程中,采取随机抽样、现场访谈、线上调研等多种方式,每年广泛听取1300余名基层群众、企业代表、社会组织及环保志愿者的真实评价,将权重由原来的12.5%提升至25%,实现翻倍增长,进一步突显“人民声音”在考核中的话语权。

同时,将表彰奖励政策向长江大保护主战场倾斜。

近两年,宜昌围绕产业链招商、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清江抽水蓄能项目等重点工作,及时表扬奖励73个集体、236名干部。从化工产业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等领域,提拔重用250多名县级干部,一批敢做善成、攻坚克难的干部脱颖而出。

对于长江大保护过程中主动履职、担当作为,但因情况特殊复杂、风险难以预见等出现失误错误的,经综合研判后大胆予以容错。

今年以来,全市容错纠错9件11人,为91名受到失实检举控告的干部澄清正名。针对责任心不强、工作成效不好等负面情况,落实“一次约谈、二次诫勉、三次组织调整”督查问效措施,倒逼干部担当作为。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在污染治理中弄虚作假,实行“一票否决”

△宜昌市人社局党员干部为退捕渔民宣讲社保政策、推荐就业岗位

今年,湖北省委聚焦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将2025年确定为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

4月,宜昌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15条措施,明确提出把全市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等发展一线作为知事识人的主考场。推行“组织部门+专业部门”协同考察机制,不打招呼、直奔一线,把干部考核评价的“探头”延伸到项目现场。

在综合研判基础上,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等次进行评价,其中“好”不超过30%,“一般”和“较差”不低于10%。目前,市级已将200余名干部作为重点跟踪了解对象。

为防止干部“一任了之”,宜昌聚焦关键岗位干部、年轻干部和受处理处分后重新任职的干部,在任职后半年左右,对其履职状态、业绩表现、工作作风等进行回访评估,重点考察落实长江大保护实际成效,对评估过程中掌握的情况逐一向干部本人反馈。

今年以来,已深入47个地方和单位开展评估,访谈300余人,采取结对帮、集中教等方式,引导干部在长江大保护一线埋头苦干、真抓实干。

报道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宜昌已完成沿江15公里内80家化工企业分类治理,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1973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00%,长江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通过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含智量”,宜昌切实提升了产业的“含金量”。

2024年,宜昌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大关。今年,全市将力争新增2个千亿产业,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3+2”主导产业全部达到千亿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