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龙”飞驰,通达山海。9月28日,沈佳高铁沈白段正式开通运营。当首趟复兴号缓缓驶入通化站,通化市正式迎来“高铁时代”,更凭借便捷的交通优势,汇聚发展要素,开启通化旅游升级、产业振兴、民生提质的新时代。
上午10时57分,当首趟G8167次复兴号列车驶入通化站,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瞬间点燃。站台上,身着朝鲜族、满族服饰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旅客送上《坐上高铁游通化》手册和特色文创产品;站前广场上,威风锣鼓震天动地,舞龙舞狮欢腾跳跃。车门开启,旅客在诚意满满的“入城式”中抵达通化站。
“早就听说通化的自然风光好,这次搭乘首趟高铁来,就是想好好感受一下。”来自抚顺市的摄影爱好者徐佳佳背着相机,满心期待,“我要把通化的美,定格在镜头里,分享给更多人。”
“我准备去杨靖宇烈士陵园看看,探寻一下通化这座‘红色之城’的历史记忆。”旅客王星旭对通化的红色历史文化向往已久。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区域连接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沈白高铁全长约43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串联辽吉两省五市(州),将“天辽地宁”和“白山松水”紧密连通,结束了抚顺、通化、白山三地不通高铁的历史,标志着东北高铁网络进一步完善,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为了迎接首批乘高铁乘客,我们精心在出站区域设置了两处独具特色的 ‘通化好物’展台,集中展示了‘中国人参之乡’的地道珍品和系列文创产品,让游客一下高铁,便能感受到通化的深厚底蕴与产业活力。我们还在文创展台发放了千余张印有9月28日首趟列车的独家纪念卡片,随后首发团将乘坐辉南免费大巴前往三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等地开启康养之旅。”通化市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旭阳介绍道。
迎接“高铁时代”,新建成的通化站以“山水剪影、宏图展幕”为设计理念,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设6台14线,集高铁、普速、公交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旅客“零换乘”。站内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地暖系统、热风幕、智能引导屏等设施一应俱全,融合剪纸艺术等非遗元素,成为一座兼具现代气息与文化底蕴的城市新地标。
当天,虽然清晨下过雨,气温有些偏低,但挡不住通化市民扶老携幼来到通化站迎接“高铁时代”到来的热情。
“看到家乡开通高铁,心里特别高兴,对于家乡的未来发展我们都充满信心和期待。”通化市民赵振江脸上洋溢着喜悦。
从“林海雪原”到“开放前沿”,高铁赋能产业振兴。高铁的开通为通化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畅达,更是发展格局的全面提升。
通化素有“中国人参之乡”“滑雪之乡”“中国葡萄酒城”之称。随着高铁开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汇聚,人参产业、冰雪经济、葡萄酒文旅、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高铁的开通让更多客户愿意来通化考察,我们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在通化经商的刘洪远对“高铁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充满信心。
当前,通化市正积极构建“一城十线百景千亿级”文旅产业格局,助力吉林万亿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高铁的到来,有效破解了以往“旅长游短”的瓶颈,推动通化从区域“边缘”走向开放“前沿”。
“未来,通化将依托高铁网络,深化‘高铁+旅游’联动,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和优惠政策。”郭旭阳表示,“高铁时代”是机遇,更是责任,通化文旅已经做好准备,以更完善的设施、更优质的服务、更丰富的业态,迎接八方宾朋。
冰雪奇缘、林海寻踪、红色印记、康养圣地……通化的多彩画卷,正随着高铁的开通,向更广阔的世界展开。
沈佳高铁沈白段的贯通,为通化拉开了崭新的发展大幕。通化正依托高铁速度,从地理“边缘”迈向开放“前沿”,从区域节点升级为联动东北、对接全国的重要枢纽。通化也将充分发挥“高铁+冰雪”“高铁+生态”“高铁+文旅”的叠加效应,加快建设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地与康养旅游目的地,全面融入吉林省万亿级大旅游产业集群,奋力打造吉林省向南开放的新门户、东北振兴的重要增长极。
轨道纵横,通化开放发展之势,自此不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化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化的环境、更富活力的产业,拥抱高铁带来的巨大机遇,让“高铁经济”的动能全面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