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煤炭”、“能源”、“转型”是绕不过去的字眼。
山西的能源转型,已经面向世界,深度融入全球化的潮流。9月27日,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暨高级别会议在山西举行。
山西曾经“因煤而兴”,被称“点亮过全国一半的灯”。然而,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单一的产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性,让山西的发展陷入了“囿于煤炭”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山西考察时都关注了能源转型,今年7月在山西再次强调,要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山西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全面转型,并接连出台政策,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煤炭从初级燃料升级为高价值产品。2019年,山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一条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山西经验”已经走上世界舞台。9月27日的论坛开幕式暨高级别会议上,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致欢迎辞并宣布开幕,省长卢东亮主持开幕式。论坛由外交部、国家能源局(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开幕式后,还将举行国际会议、平行论坛、招商推介、成果发布、商务考察等活动。论坛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6名外宾参会,包括国家政要、部长级官员、地方政府负责人、驻华使节,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等。
山西参与搭建了“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的平台,与国际来客切磋交流,共享经验与成果,共谋合作与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转型”意味着,煤不能止于煤,能源要实现价值攀升和跃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第一,让能源更“聪明”。
科技的发展让产业智能化步伐加快,是产业升级的引擎。
在论坛举行的同时,配套的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开幕,展示出来的智能机器人引起关注。据了解,机器人已应用于矿下主煤流皮带运输系统异物捡取及智能巡检等工作。
这只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缩影。近年,山西发布《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和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此后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
“无人值守”“远程操控”已经成为煤炭生产新常态。截至今年6月,山西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28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91处,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从2019年的68%提升到了80%以上。根据规划,2030年山西各类煤矿要基本实现智能化。
与此同时,山西能源领域创新平台加速布局。9月25日,山西省政府与怀柔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唐登杰会见了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怀柔实验室党委书记于英杰一行。会议指出,双方将进一步加强重大科研任务联合攻关,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及“AI+能源”等领域合作,共同培育和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数据显示,包括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在内,山西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155家。
不断涌现的绿色低碳新技术,让山西能源产业发生蝶变。
第二,让“黑金”变“绿金”。
山西能源加快绿色转型。2020年山西每发7度电中约有1度是新能源电力。而到今年,在总发电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每发4度电就有1度是绿色电力。今年以来,山西绿电园区试点已由3个扩围至13个
此外,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54.4%,外送电量位居全国前列,绿电外送交易量为全国第一。
正在进行的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上,首次设置的绿电展区是亮点,呈现了山西推动绿电资源就地转化、产业低碳转型以及绿电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未来,山西将持续与全球各方合作探索“黑金”变“绿金”之路。唐登杰在27日论坛开幕式上说,希望各方锚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聚焦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凝聚更多智慧力量。
黄土高原东翼,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栉风沐雨,踏入新的时代,正在追“新”逐“绿”,蹚出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
来源:政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