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因食用野生蘑菇
十堰10岁男童豪豪(化名)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
被送进了十堰市太和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
紧急救治
吃了野生蘑菇
10岁男童被送进PICU
9月19日下午,豪豪与家人(共6人)食用了自采野生蘑菇。约4小时后,他开始出现头晕、腹痛等症状,且程度逐渐加重。家人察觉异常后,立即将其紧急送往太和医院。
医生接诊后,结合豪豪的症状表现与“食用野生蘑菇”的关键信息,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此时,豪豪家人身体也都出现相似症状,但程度较轻,这进一步印证了毒蘑菇中毒的判断。
考虑到毒蘑菇毒素可能对脏器造成损伤,且病情存在快速恶化风险,医生迅速将豪豪收治至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进行严密监护与针对性治疗。
食用的蘑菇有剧毒
可能引发肝肾功能衰竭
PICU副主任医师许丽琴查看家属送来的剩余蘑菇样本后,初步确定豪豪食用的蘑菇属于“大青褶伞属”。
这类蘑菇含有剧毒,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豪豪误食的有毒野蘑菇。
治疗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为豪豪进行洗胃、导泻治疗,并给予药用炭片吸附胃肠道内残留毒素,最大限度减少毒素吸收。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护胃、护肝以及中和毒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全方位缓解症状、阻断毒素对脏器的进一步损伤。
经过3天严密监护与治疗
中毒男童平安出院
“毒蘑菇中毒救治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部分类型的中毒存在‘假愈期’。”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副主任杨子江介绍,“假愈期”内患者可能出现症状暂时缓解,随后病情突然反弹,进而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为此,PICU医护人员对豪豪进行24小时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多次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关键指标,动态追踪病情变化。根据监测结果与共识推荐意见,团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救治措施科学精准。
经过3天的严密监护与治疗,豪豪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逐渐消失,各项指标也逐步趋于正常。9月22日,豪豪病情稳定,从PICU转入普通病房;9月25日,经评估达到出院标准,在家人的陪伴下顺利回家。
医生提醒:
野生蘑菇识别难度极大
不要采摘、购买、食用
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主任齐旭升表示,许多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在外观、形态上高度相似,即便是专业人士也需借助仪器检测才能准确区分,普通市民仅凭肉眼判断极易误采误食。避免中毒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齐旭升提醒,若发现家人尤其是儿童误食野生蘑菇中毒,需立即催吐,并尽快携带剩余蘑菇样本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以便医生快速识别毒素类型,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文|记者 叶楚榕
图由受访医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