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展新翼 “飞”出新天路!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进入收官冲刺阶段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外观充满闽南特色。俯瞰屋檐像三重波浪形的飞檐,既像闽南传统大厝,又像展翅欲飞的白鹭。

向海展新翼 “飞”出新天路!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进入收官冲刺阶段

机场建设者正在施工。(本组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白鹭展翅,天穹筑路。厦门东岸,碧海之畔,一座面向未来的航空枢纽——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已初展雄姿。这座特区新门户,正承载着特区民航40多年的深厚积淀,推动“大厦之门”向更高水平开放能级跃迁。

回首来时路,高崎滩涂上的“万人会战”历历在目;展望新征程,翔安湾畔的智慧建造赋能未来。空域在升级,跑道在延伸,智慧在汇聚……我们记录的是厦门机场的进化史,更是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矢志不渝、化天堑为通途的奋斗史。

本期厦门故事,让我们一同聆听机场奋进的足音,感受特区民航腾飞的时代脉搏。

突破 厦门空域主干航路由“单车道”升级为“双车道”

“以前到了晚上11点,机场就静悄悄了。现在要不是跑道每周要留三天夜间维护,通宵运行几乎是常态。”站在运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厦门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副主任滕飞注视着如星河般密集闪烁的航班信号,语气中交织着感慨与自豪。从2004年刚入职时每日仅100余架次航班,到如今暑运期间日均近600架次航班高强度运行,在厦门高崎机场的二十余年,他亲眼见证了特区民航发展的“加速度”。

航班量的爆发式增长,曾让这座单跑道机场压力陡增。“天上也会堵。”滕飞形象地解释道:“早期的主航路就像一条狭窄的县道,所有飞机都得挤在这条‘单车道’上。高峰时段,空管员得靠无线电一遍遍喊话,指挥飞机盘旋、调速,就像交警在旧国道上手动疏堵。飞行员紧张,我们压力也大,旅客在候机楼里更是等得着急,航班准点率一直是我们心里的刺。”

转机,发生在“十四五”期间,厦门空域迎来历史性优化——主干航路由“单车道”升级为“双车道”,飞机往返各行其道,彻底告别“对向交会”的运行模式。这一结构性调整,为空域通行能力带来质的飞跃。

更大的突破在于系统性变革。近年来,民航导航系统迭代,飞行程序技术先后革新,配合空管人员资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共同构筑起厦门空域高效运行的坚实基础。比如:以前降落主要靠人工调配,现在飞机一进入厦门空域,就能自动接入弧形“飞行走廊”,像车辆开进智能服务区一样,自主循线飞行、智能调速、依次进场。这些技术、人才与管理的协同发力,让曾经的“天堑”真正变成了畅通无阻的“通途”。

改变是立竿见影的:今年暑运期间,厦门机场单月起降架次突破18000架次,同比增长8.42%;旅客吞吐量达262.48万人次,增长8.58%,双双创下通航以来的暑运历史新高。

滕飞从高崎机场面向东方,那正是翔安国际机场崛起的方向:“这次空域优化,不仅是为高崎机场解困,更是为未来的翔安机场绘制蓝图。今天优化的每一条航线,都是未来新机场起飞的通路。”

从一句一指令的人工管制,到系统引导的自主飞行,厦门的天空正变得越来越智慧。在这里,每一次飞机的起降,不仅是城市与世界的对话,也是技术革新为特区发展写下的注脚,而那幅愈加清晰的新航图,正在鹭岛上空缓缓展开。

提速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进入收官冲刺阶段

站在翔安大嶝的临海工地上,眼前是绵延数百万平方米的混凝土道面,摊铺机正徐徐前行——这里是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建设现场。

“以前修跑道主要靠‘人拉肩扛’,现在则是依托机械化集群和智能系统,施工精度和效率显著提升。”项目工程师刘智勇指着不久前刚实现双线贯通的北一、南一跑道说,在当前场道施工中,自动化设备与数字化协同平台已成为核心支撑, 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建造的跨越。

而在40多年前,特区建设首座机场(当时称为厦门民航站)时,却是另一番景象。

1981年,特区初立,百业待兴。面对“交通不便谁来特区”的现实考问,建设者喊出铿锵誓言:“先把机场建起来!”没有先进设备,便以人力相搏。“万人会战”在高崎海堤上演,建设者睡工棚、饮池水,硬是在滩涂泥泞中托举起特区航空梦。

“当年建厦门民航站,资金要近1亿元人民币。”在厦门国际机场原副总经理王泽源的回忆中,当时特区的年财政收入仅有约1.8亿元,要拿出一半建机场,难度很大。最终,借助外资贷款,才让特区民航梦第一次着陆。而如今,政府、企业、民航基金多方合力,超过500亿元资金如潮水般涌入这片热土,一条航路划向天穹,一座面向世界的战略门户拔地而起。

“对话全球、联通两岸。近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这座两岸交流的门户机场,作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实践平台,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据机场建设指挥部介绍,一年来,片区建设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飞行区南北跑道实现双线贯通,配套交通网络也在加速织密……当前,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已进入最后的收官冲刺阶段,整体工程有望于今年年底基本建成。

2026年底,这座机场将正式启航。40多年前,建设者用双手托起特区民航梦,如今,技术创新与时代伟力,正将其带向更远的天空。

(厦门日报记者 谢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