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南堡村中医阁2022年成立,赵峥将艾灸等技术带回乡村,解决老人看病难问题。

02赵峥通过培训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累计实施近4000人次,服务范围扩展至周边乡镇。

03董大爷连续两个月接受理疗后,头晕、睡眠及血压状况明显改善,称赞效果优于吃药。

04中医阁从一张旧治疗床发展为四张床位,标准化改造提升服务质量与患者体验。

05赵峥组建科普群提供线上养生指导,持续学习火龙罐等新技术,致力于更好服务村民。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清晨,天光未亮,象山县东陈乡南堡村卫生室的中医阁内,已是艾烟氤氲、人影初动。36平方米的空间里,四张治疗床早早满员。艾灸箱孔中白烟袅袅,空气中浮动着草木特有的安宁气息。

赵峥——这位身形瘦小的护士,正轻捷地穿行其间。她刚为一位年轻患者固定好艾灸箱,又转身为等候的董大爷戴上耳灸仪。“温度合适吗?”她轻声询问。话音落下不久,老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这样的清晨,已成为南堡村中医阁的日常。

象山一乡村有位“艾”姑娘,她的“灸”手让600多位老人暖到心里

赵峥正在准备艾灸。通讯员 供图

2022年,赵峥初到南堡村时便留意到:全村6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中,不少是子女外出务工的留守长者。“很多老人有肩颈痛、腰腿痛的毛病,但因为进城看病路远费钱,就靠止痛药硬撑。”她回忆道,“那时我就想,得为他们做点什么。”

“护士学习中医适宜技术”——成为她选择的路径。从那时起,她牺牲休息日参加培训,深夜对着人体模型反复辨识穴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艾灸时长、刮痧力度与拔罐禁忌。学成后,她将拔罐、刮痧、耳穴压豆等技术一一带回南堡村,从一张旧治疗床起步,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中医的“简、便、验、廉”。

75岁的董大爷是这里的“老熟人”。连续两个多月坚持中医理疗后,他原本频繁的头晕明显缓解,睡眠踏实了,血压也趋于稳定。“以前头晕只能吃药,现在走几步路找到小赵护士,艾条一熏,浑身轻松,方便得很!”他笑着说。

象山一乡村有位“艾”姑娘,她的“灸”手让600多位老人暖到心里

赵峥给老人拔罐。通讯员 供图

起初,村民们对中医理疗半信半疑。赵峥清楚记得第一位来尝试的老人——多年肩颈疼痛,阴雨天夜不能寐。几次艾灸与刮痧后,老人感到肩颈松快了许多,连连称赞“比吃药还管用”。口碑不胫而走,乡邻们踏晨光而来,小小中医阁渐渐“一床难求”。

今年二月,中医阁完成标准化改造:床位从一张增至四张,专业排烟系统投入使用,灸具、火罐也更加齐全。这里因价格实惠、抬脚就到、效果明显,成为许多老人的首选,甚至吸引了丹城、茅洋等地的患者慕名而来。

患者带患者,口碑传口碑。赵峥愈发忙碌——日常护理一丝不苟,中医操作娴熟有序,稍有空隙便消毒器械、拆分艾条。今年以来,她已累计实施中医适宜技术近4000人次。

“对我而言,这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陪伴和守护。”赵峥说,患者的肯定是忙碌最好的解药,而最好的回报,不过是他们舒展的眉头、踏实的好眠,和那一句发自肺腑的“谢谢你”。

象山一乡村有位“艾”姑娘,她的“灸”手让600多位老人暖到心里

赵峥正在工作中。通讯员 供图

为将关怀延伸至中医阁外,她还组建了中医护理科普群,以线上方式持续为村民提供养生指导和答疑。工作之余,她仍在不断学习。“最近还想学火龙罐和药线点灸,想用更好的技术帮老百姓解除病痛。”谈及未来,她眼中闪着光。

暮色四合,人声渐息,艾烟缓缓散去。赵峥做完清洁、消毒,备好明日物料,轻舒一口气。窗外落日余晖洒入,为她镀上一层温暖的轮廓。空气中,艾草的清香仍未散尽,如同她默默传递的关怀,始终萦绕在这方寸之间,守护着这一方乡土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