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围棋投研

  首先要“辟个谣”,很多读者都问海康是不是被我买起来的。实在是冤枉,且不说是3000多亿体量的巨无霸,更难受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建仓啊,说起来都是泪...

  只能安慰自己,或者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最近有很多次类似的残酷经历,读者们如果有兴趣听,今晚就来回顾下“辛酸史”。

  除了海康大涨,昨天还有家“旧欢”涨停,就是赣锋锂业,很值得聊几句。

  最早是在2019-20年研究新能源车领域时,就关注到了赣锋,当时逻辑很简单:新能源车爆发,锂电池需求爆发,上游锂矿需求也会爆发,锂价一涨,锂矿企业的业绩自然就不得了。

  事实上,产业趋势确实朝着这个方向演绎,赣锋股价也是一路蹭蹭蹭往上涨,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畅。

  当时跟踪得非常紧,几乎每场在上海的小范围交流都会参加。记得很清楚,投研会时领导说赣锋锂矿都很拗口啊,我直接来了段“贯口”,对各个锂矿的储量和产量都如数家珍,得到了小小的表扬。

  但到了后来,慢慢就发现了几个问题:

  其一,小范围交流能参加无数次,但想要去实地调研就很困难,锂矿和盐湖都在偏远地区甚至国外,而且真的让我站在矿山面前,好像也看不出什么门道。

  其二,当时锂矿企业的走势和锂价高度相关,于是研究重心变成了判断锂价的涨跌,价格来源于供需关系,而供给端数据只能是看资料,无法掌握信息优势,那就变成了“赌”。

  当时还没有碳酸锂期货,放到现在就更简单了,如果有信心判断出锂价走势,直接买期货就行,立竿见影。

  其三,再看得长远些,新能源车市场空间是很大,但下游客户做大后就会考虑自己挖矿或者买矿,这时候锂矿企业就有更多潜在对手,竞争格局变数很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后来在投资端就将所有锂矿企业都“做了减法”。同理,其他上游材料端也慢慢降低了关注度,只聚焦到了中游锂电池环节。

  我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错失不少良机,例如设备先导8月底以来的翻倍行情,再例如锂矿赣锋最近的连续上涨。但能够聚焦到能力圈范围,赚自己能够理解的钱就足够了,何况宁德时代是率先创下了新高的。

  投资是做减法,研究层面依然是能“做加法”。

  这轮赣锋锂业的上涨也有在关注,核心逻辑已经从单一的锂价上涨,拓展到了锂电大周期反转和固态电池概念。

  锂电大周期不难理解,先是去年底锂电设备企业的订单修复,再是今年上半年锂电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企稳,都是景气度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锂价很难再跌到哪里去,这是一颗定心丸。

  固态电池概念就是边际变化了,篇幅原因不做过多展开,核心就是一句话:赣锋拥有完整的固态电池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并且具备商业化能力。

  昨天赣锋锂业涨停,于我而言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我在收盘后特意向一位朋友道了喜。他就是一门心思研究着锂矿,在锂价大跌时依然坚持跟踪供需,并且在底部不断加仓,终于熬到现在,一举回本并且还赚了不少。

  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能够专注于一条赛道甚至某个细分环节,保持专注、耐心和信心,就能获得很好的收益率,锂矿且是如此,高端制造更是如此。

  而且很多投资者有个特点,就是熬了很多年,刚刚回本或者赚个30%就撤退了,但我那位朋友就是一路拿到现在,背后就是长期跟踪带来的底气。

  当然了,我依然是不建议普通投资者去重仓个股,收获时候是很甜,但熬起来也真是要命,ETF还是更适合的选择。

  关键是现在ETF涨起来一点都不落后,之前聊过的有色龙头ETF(159876)就大涨8.9%,丝毫不落下风。

  ETF持仓里赣锋只占不到3%的仓位,其他重仓是铜矿、稀土、黄金等,因此不仅受益于新能源反转,还受益于全球货币超发、中美关税贸易、地缘政治风险等大环境的变化。

  记得上次提到这个ETF是9月中旬,我刚才看了眼K线图,短短半个月就涨了20%多,市场情绪来了,真的很多事情会难以想象。

  当时还提到另个赛道是化工,顺便看了眼化工ETF(516020)就“温柔”许多,同样的时间区间里,短暂回调后是上涨了10%左右。

  涨起来肯定都是好事情,但假设两个ETF能分别代表着强者恒强以及底部反转,就说明在牛市背景下,高位板块继续上涨的空间依然不亚于低估板块,这是普通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时需要注意的(牢记分散投资)。

  当然两者也有共同点,规模都提升得非常快,截图给大家感受下,什么叫“直线上升”,估计基金经理都要乐开花了:

  有色龙头ETF(159876):

被我“做减法”的公司

  化工ETF(516020):

被我“做减法”的公司

  因此,我非常赞同的是,ETF极有可能是以后普通投资者的首选方向,甚至以后很多机构都难以跑赢宽基或行业ETF。

  差不多就是这些内容,有点像在聊一位失联已久的“老朋友”,亲切又陌生。

  曾经有段时间,我时常提醒自己做研究不能陷得太深,容易“当局者迷”,现在回过头再看那些被“做减法”的企业,置身事外竟真有些“旁观者清”。

  后面如果再遇到被“做减法”的优质企业,也不妨尝试着稍微回忆回忆,说不定就能温故知新,那也很有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