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纽约联合国总部,一场看似常规的反恐议题讨论,正悄然成为南亚地缘政治棋局的关键落子。10月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第八十届联大六委的发言,用词严谨却力道千钧。他不仅阐述了中方在反恐问题上的三项系统性主张,更做了一件国际社会期待已久的事——正式要求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及其“马吉德旅”列入联合国制裁名单。这个时间点的选择耐人寻味,就在一个多月前,美国特朗普政府刚刚出人意料地将该组织列入恐怖主义名单。中方的这次出击,看似借东风,实则是一场精心谋划的战略行动,背后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复杂光谱。
耿爽的发言绝非例行公事的外交表态。 他开宗明义指出“恐怖主义威胁在全球回潮”,随即提出三项极具针对性的主张:坚持统一标准反对双重标准、坚持国际法治、坚持系统观念标本兼治。每一条都直指当前国际反顽合作的痛点。尤其是“反对将反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表述,分明是冲着某些国家长期在反恐问题上搞选择性失明而来。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将“东伊运”与“俾路支解放武装”并列讨论,既表明中国也是恐怖主义受害者的立场,又巧妙地将这两个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体置于同一道德评判体系下。
“俾路支解放武装”这个名称背后,藏着一部充满血泪的地缘政治暗黑史。 表面上看,它只是巴基斯坦西南部一支规模不过千人的地方武装,活动在占巴基斯坦国土面积43.6%却只贡献3.5%GDP的贫困省份。但若翻开历史档案,这个组织的诞生竟然要追溯到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特殊背景——苏联为瓦解巴基斯坦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支持,有意扶植能在巴境内制造麻烦的势力。时过境迁,当年的地缘政治工具如今已成为危害地区安全的毒瘤。数据显示,仅过去两年该组织就发动超过50起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伤,今年上半年袭击数量更同比增长30%。更令人警觉的是,它已经将矛头明确指向中国,从2018年袭击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到2021年袭击瓜达尔东湾快速路项目,再到2022年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班车遭遇自杀式爆炸,一系列行动显示其已成为中巴经济走廊及中国在巴利益的最直接安全威胁。
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多年来一直指认印度是“俾路支解放武装”的背后金主,尽管新德里始终否认,但伊斯兰堡出示的多项情报线索显示,印度情报机构利用俾路支省长期存在的经济失衡和部落矛盾,系统性地为该组织提供武器、资金和训练支持。这种“代理人之战”的手法,是南亚地缘博弈的常用剧本。而对巴基斯坦而言,俾路支省的战略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里不仅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瓜达尔港的所在地,更是巴基斯坦通往阿拉伯海的战略门户。任何势力在这里制造动荡,都是在动摇巴基斯坦的国家命脉。
特朗普政府今年8月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列为恐怖组织,这一决定来得突然却不意外。观察美巴关系近期的升温曲线,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访美并与特朗普会晤,到双方在贸易、安全等领域互动频繁,美国这一手棋至少有三重考量:向在关税问题上不肯让步的莫迪政府施压,表明美国在南亚并非只有印度一个选项;试图介入中巴经济走廊关键节点,通过提升在俾路支地区的影响力来制衡中国;为未来可能需要在阿富汗和伊朗方向采取行动时,预留经巴基斯坦的战略通道。大国博弈的残酷逻辑在此显现——一个恐怖组织的“身份”转变,往往不取决于其行为本身,而取决于大国关系的冷暖变化。
正是在这种微妙时刻,中国在联合国的出手显得格外犀利。 既然美国已经给“俾路支解放武装”贴上了恐怖标签,那么中方顺势推动联合国层面的制裁,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又让其他常任理事国难以公开反对。不过现实总是比理想骨感——尽管中巴共同提出制裁提案,却仍被美国、英国、法国以“技术性搁置”为由按下暂停键。这记软钉子恰恰暴露了国际反恐合作中最致命的软肋:反恐永远是口号,地缘利益才是实质。西方国家可以一边承认某个组织是恐怖组织,一边又担心全面制裁会损害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灵活性。
中方的联合国行动,某种意义上也是给亲密盟友巴基斯坦的一个清醒提醒。 伊斯兰堡方面或许对近期美巴关系回暖抱有期待,但中国通过这次提案巧妙揭示了残酷现实:无论美巴关系如何变化,在核心安全利益上,巴基斯坦最可靠的伙伴仍然是中国。看看地图就明白,瓜达尔港的命运关乎中巴经济走廊的成败,而走廊的畅通直接决定巴基斯坦能否摆脱经济困境。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在俾路支地区玩火,最终烧伤的必然是巴基斯坦自己。
值得关注的是,耿爽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要“打破贫穷与恐怖主义之间的恶性循环”,这句话直指俾路支问题的根源。该省71%的贫困率、长期被忽视的发展需求,才是分离主义和极端思想滋生的土壤。中方此举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全新的安全观:军事打击只是治标,真正根治恐怖主义需要的是发展这把钥匙。中巴经济走廊如果能给俾路支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比任何武器都更能瓦解极端主义的社会基础。
当前南亚正处在权力重组的关键节点。印度凭借快速增长的经济和西方制衡中国的需求,国际地位水涨船高;美国在撤离阿富汗后急需新的地区支点;巴基斯坦则在经济危机与政治动荡中寻找平衡。中国选择此时在联合国高调出手,既是捍卫自身海外利益的必要之举,也是向所有地区玩家展示一种新的安全治理思路——反恐不应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而应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使命。
这场联合国会议室的交锋,暴露出后反恐时代更加复杂的图景。恐怖组织成了大国谈判的筹码,反恐标准随着国家利益浮动,盟友关系在利益面前变得脆弱。中国这次当着全世界的面点名俾路支武装,既是对恐怖分子的正面亮剑,也是对国际社会反恐决心的压力测试,更是对合作伙伴的战略提醒。在南亚这个大国博弈的经典棋盘上,每一步棋都关乎数百万人的安全与发展。解决恐怖主义问题最终要靠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非任何单一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政治投机。